“破天荒”一词意思是指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即第一次出现的事。
“破”当然是“打破”之意,“天荒”本意是“漫天荒原”。那么“破”和“天荒”何以组成一个词语,且为人们所熟知呢?说来挺有趣的。
据史料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逢京城殿试之际,全国各地都要将优秀考生送京入试选拔。荆南地区(今湖北一带)长达50年没有一人考中进士,于是大家讥笑荆南是偏荒落后之地,冠以“天荒”称谓数十年之久。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生中了进士,总算破了“天荒”,为当地乡民争了口气,官民无不为摘掉了那顶戴了50年的“天荒”大帽子而高兴。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破天荒”的说法从此流传全国。它有空前壮举、突然扬名、首次出现等含义。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宋代苏轼曾将“破天荒”写入诗中,且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据北宋学者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当地很多学子慕名向他求学,其中有个年轻后生姜唐佐与众不同,儒雅、好学、聪明,有士子之风。当时,海南那个地方也被称为“天荒”,没有出过进士。苏轼觉得很可惜,便劝他进京应试,并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意思是说,海南虽然偏远,但也不会割断与中原的联系,你现在虽然穿着白袍(古代未中举士人的便服),但我相信你日后一定会考中。苏轼还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即今天只写这两句,以后你真的登科,我会续成全篇送给你。
姜唐佐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后来北上赴试中了举人,成为有记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中举后,姜唐佐拿着两句诗找苏轼。然而,遗憾的是苏轼已过世两年。几经周折,姜唐佐找到了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听了姜唐佐的讲述非常激动。为给这位边远地区的学子以鼓励,苏辙立即动手凑齐了另外的六句:“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最后两句既是对姜唐佐的鼓励,也是对苏轼的缅怀。这是“破天荒”入诗的一段佳话。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