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孙 震
图/本报记者 王嘉明
2月16日,“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在河上街景区举行。参加展演的临颍县王岗镇南郭村舞狮会表演的舞狮时而匍匐、时而腾挪、时而翻滚,生动传神,引得现场的观众连声叫好。
4月26日,记者走进南郭村。61岁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德运告诉记者,南郭村北舞狮属于北狮派系中的一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北舞狮第一代传承人就带领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舞狮会,至今已到第七代。目前,村里爱好舞狮的群众有上百人,既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儿童。
郭德运介绍,南郭村的村民大多姓郭。据老一辈人讲,200多年前,郭姓三兄弟分家,他们的先祖从许昌鄢陵迁至本地。北舞狮第一代传人郭全义组织成立了舞狮会,村民农忙时在田间劳作,到了农闲时节纷纷习武强身,有“喝了南郭水,都会踢踢腿”说法。
练好舞狮并不容易。狮头重达30斤,表演中要做很多高难度动作,如攀高、登台、空翻等。从大头罗汉到舞狮人,都要先有武术功底,才能胜任舞狮的角色。此外还要下苦功,练习马步、退步、虚步、麒麟步、内摆脚、转身摆脚等,才能将狮舞活。有时一个动作练不熟、走位走不顺,就要千百次地重复练习。
郭德运说:“我6岁开始练武术,先练习长拳、洪拳,后练习刀、枪、棍、棒,最后父亲才让我学习舞狮。舞狮会的成员大多和我一样,自小苦练武术。”
南郭村北舞狮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灵巧、轻盈的步法,或俯或仰或腾或卧,摇头摆尾、左盘右旋、翻滚跳跃,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种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艺术美感。舞前或者舞后则进行武术表演,有单刀、双刀、棍、棒、花枪、九节鞭、流星锤等。
北舞狮造型与真狮酷似——头部是兽毛颜色,狮头系红结,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表演者穿的裤子与鞋子都和狮子腿部毛色一样。
南郭村北舞狮讲究分工协作、通力配合。表演时,一人在前顶狮头,一人在后拱狮尾,小狮子则由一个小孩儿扮演。舞狮者自由发挥、纵情表演,先在地上耍,再上高空耍,能文能武——文狮低空表演,大头罗汉引着狮子在地面或桌子上嬉戏、打斗,以活跃气氛;武狮高空炫技,摞板凳、跳方桌……各种极限动作,耍得就是一个心跳。
郭德运说,2010年,他回乡经商,得知村里的舞狮会已经中断18年,便自掏腰包购买各种道具,组织村民重新玩起了舞狮。为不断创新,郭德运和骨干成员多次到外地学习。
“近两年十多名大学生和初中生的加入,为这项民间艺术注入了新活力。”郭德运说,他的孙子今年13岁,每到寒假、暑假和节假日都要缠着他学习舞狮,这让他看到了传承南郭村北舞狮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