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3日 星期

说“育”


■侯淑珍

从古至今,“育”字的深刻内涵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血脉。我们从字形演变、经典释义与历史典故中,探寻“育”的本义及其现实启示。

甲骨文、金文的“育”字,由“女”或“母”与“倒子”组成,部分字形中可见象征胎液的竖线,生动展现女子生育的场景;小篆“育”字上为“倒子”,下为“肉”,隶变后定型为“育”。“育”本义是生育。《说文解字》释曰:“育,养子使作善也。”此解跳脱单纯“生育”之义,强调父母须养育子女,并引导其向善成才。从“生育”到“养育”,一字之变,道出古人“生而养之,养而教之”的智慧。

中华历史长河中,母教典范与育人之道的实例比比皆是。母亲常是“育”的践行者。孟母三迁择邻,为孟子营造向学之境;欧阳修幼年贫寒,其母以荻代笔,于沙地教其识字,使其终成一代文豪;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将家国大义镌刻于岳飞脊梁。这些典故无不印证:真正的“育”,是物质与精神的共育,是品格与学识的并重。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早已明晰,“教”授人以学识,“育”则成人之德行。父母生养,师长传道,二者缺一不可。今日之“育”,需承古拓新,回应时代之需,赋予“育”新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落实“双减”政策,减轻课业负担,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志愿服务实践等,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同理心;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参与家务等活动中懂得感恩与担当,实现“五育”并举。应推进家校共育,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父母以身作则,于日常生活中传递正确价值观;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纠正功利化教育倾向,转变“分数至上”为“品格筑基”。应注重环境育人,打破“课堂局限”,组织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实践活动,注重用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浸润青少年心灵,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引导孩子在自然与社会中开阔视野、知行合一。

“育”字之重,在于其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从身体发肤的养育到精神世界的丰盈。教师当以“春风化雨”之态,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田;父母须以“润物无声”之行,为孩子立起品行之标。唯有家校社协同,方能育出德才兼备、心怀家国的新时代栋梁。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