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3日 星期

黄喜振:传承千年技艺 烙下福禄情缘

黄喜振在专注创作葫芦烙画。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6月14日,临颍县小商桥景区举办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县级非遗项目留余葫芦烙画引得游客驻足欣赏,其代表性传承人为黄喜振。

黄喜振今年61岁,是临颍县繁城回族镇人。6月17日,记者在黄喜振的工作室看到,百余件葫芦烙画作品错落摆放,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黄喜振手持电烙铁,在葫芦上专注创作十二生肖系列中的“蛇”。电烙铁与葫芦接触时,缕缕轻烟飘起,不一会儿,灵动的蛇身纹路便跃然于葫芦之上。

葫芦烙画作为民间传统技艺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早期,烙画多以简单图案出现在日常用品上。随着时代变迁,匠人不断创新,将笔墨丹青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葫芦谐音“福禄”,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与禄运。葫芦有多籽的特点,寓意多子多福;圆润饱满的外形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圆满和谐的美好愿望。因此,葫芦烙画作品备受世人追捧,经久不衰。

“我16岁时拜葫芦烙画艺人唐松龄为师。”谈及与葫芦烙画的渊源,黄喜振回忆说,他从绘画基本功学起,反复钻研,逐渐掌握了绘画技巧。在有了绘画基础后,他才开始尝试用烙铁在葫芦上创作。几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几乎将所有闲暇时间都用于创作,每年创作五六十件葫芦烙画作品。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技艺愈发精湛,作品也声名远扬。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购。

黄喜振将他的葫芦烙画命名为“留余葫芦烙画”。“‘留余’强调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他表示,希望“留余”思想与葫芦烙画承载的美好寓意相互融合,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在创作选材方面,黄喜振使用的葫芦来源多样,既有自家院里精心种植的,也有四处寻觅购买的。他深知,选好葫芦是烙画成功的关键。通常,他会选用经过两年沉淀、皮质优良的葫芦创作。这些葫芦经过一年的风干、日晒与把玩后,水分干透,颜色更加纯正,能更好地展现烙画的色彩与层次感,为好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葫芦烙画既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求创作者有十足的耐心与较高的专注度。在创作过程中,黄喜振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他使用带调压器的电烙铁,并根据创作需求,将烙铁头改造成合适形状,让各种绘画技法在葫芦上生动呈现。

2024年,留余葫芦烙画成功申报为临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黄喜振不仅将技艺传授给了儿子,还收了一名徒弟。

“葫芦烙画技艺传承千年,承载着文化记忆与美好寓意。”黄喜振满怀期待地说,他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门技艺,将其传承下去。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热爱葫芦烙画的人,让吉祥如意进入千家万户。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