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镕岐
《论语·颜渊》中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意是讲:政,就是行为端正。引领者带头端正,谁还会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那么,该如何理解“正”与“政”以及“政者,正也”呢?
许慎在《说文解字·正部》中指出:“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正”训为“是”,“是”训为“直”,强调正直、不偏斜,引申指公正、端正。追根溯源,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正”由“囗(wéi)”和“止”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部“囗(wéi)”是城邑的象形,下部“止”表示人的脚,合在一起会意为征伐城邑。后来上部的“囗”逐渐简化为一横,写作“正”。“正”的本义是征伐。征伐意味着有所平定、有所纠正,所以引申出平定义、匡正义。
《说文解字·攴部》:“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政”字左侧为“正”,右侧为“攴”,“攴”表示手持木棍或兵器,会意为讨伐、征伐。“政”的本义是征伐,引申为政务、政事,又引申为主持、治理之义。对于“正”与“政”的关系,戴家祥在《金文大字典》中解释“政”时说:“征伐的目的是惩不善,使之归顺,故正引申义为是正之是。为了保持本义,加‘彳’旁作‘征’,强调征行;加‘攴’旁作‘政’,强调征伐。”《说文解字》解释的“正也”是“政”的引申义,就是通过治理,匡正社会。
《管子·法法》篇中言道:“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如果说,“正”是借助“一”这一标尺来规范万物行止,那么“政”就是“正”,匡正、使正义。“正”是“政”的目的,也是“政”的基础。为政的目的是引领向善、维持社会稳定运行,而这些的前提需要引领者自身端正。
“政者,正也”强调的是引领者要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因为,唯“政”以“正”,率先垂范,方能引领人民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