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卖豆腐哩!称钩豆腐,不用秤盘用称钩。”“火烧,热哩!德全老字号,外焦里嫩好吃不贵!”……在今年2月举办的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文化合作社表演的节目《洄河岸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被评为优秀展演作品。
7月5日,记者来到裴城村,见到了裴城村文化合作社社长、《洄河岸边》节目的编排者杨合兴。69岁的杨合兴从学校退休后,回到家乡裴城村发挥余热。他利用自身特长,致力于该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保护与传承工作。
“裴城村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原名洄曲,因唐朝名相裴度曾驻此而改名。”杨合兴介绍,裴城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商业繁荣。村内有裴城遗址、裴晋公祠碑,还有郾城八景之一的裴城夜雨、建于北宋的洄河桥以及以彭家高楼院、贺家大院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群。此外,裴城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苏进故居、中共沙北县委旧址、苏进红军小学等红色教育基地。
“村里的双人独杆轿、八大碗、老石家唢呐世家、高秆菠菜菜馍、秤钩豆腐、洄宾烧烤和穿羊肠线治胃病分别入选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杨合兴说。
“我们把非遗项目搬上舞台,表演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人独杆轿多次在市、区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奖。”杨合兴坦言,裴城村非遗项目较多,但如何把这些非遗项目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个难题。2024年下半年,他决定创新表演形式,编排一个由村里人演村里事的节目,以此更好地展现裴城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他创作了《洄河岸边》这个节目。
“演员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通过杂耍、二鬼摔跤、曲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的串联,重现裴城村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杨合兴说,这不仅是一个节目,还是一场地方特色文化盛宴。该节目的关键在于“活”和“真”。编写剧本前,他走访了几位年长的村民,详细了解了洄河岸边村民过去的衣食住行。
“他为了写剧本废寝忘食,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逐一拜访村里的戏曲爱好者。排练时,他要求精益求精,话说得多,嗓子都哑了,几度发不出声。我虽然心疼他,但更理解和支持他。”杨合兴的老伴儿陶秀杏说。
杨合兴在节目中饰演一名秀才,在上场表演的同时,指挥大家更好地串联起整个节目。他说,30多名演员放弃休息时间,每天排练两三个小时,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另外,他们用的道具大多是演员在家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服装也是演员自己缝制的。“有了观众和评委认可,我们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杨合兴说。
演员杨运良说:“之前知道村里有不少非遗项目,但具体有哪些、为什么这么有名气,真的不太清楚。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演出,我知道了俺村还有这么多宝藏,觉得很骄傲。同时能代表俺村参加市里的比赛,我也很自豪。”
杨合兴说,他将继续打磨《洄河岸边》剧本,推动节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让更多人了解裴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