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记忆里的童年,总与豫西乡下的土操场有关。抓石子、跳草绳、抽陀螺、踢毽子……这些质朴的童年游戏,至今仍像一把把能打开时光隧道的钥匙,令我想起无数个温暖而美好的瞬间。
我最喜欢的是抓石子。假期里,小伙伴们各自从家里领了割草或者放羊的任务,都喜欢到山里去。那里的草长得葱茏,一会儿工夫就能割满一箩筐。或者把几只羊往山上一撒,让它们随便吃草去。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抓石子。不用担心器材,山上石子多的是。小青石、卵石、料礓石,应有尽有,随便一挑就是一大捧。找一块平地,几个人围坐一圈,轮流坐庄。石子往地上一撒,先起一颗石子作为引子,然后把引子上抛,手从地上抓取部分石子的同时,要迅速翻转,接住下落的引子。这样,一个回合完成,多出来的石子就是你的胜利果实。如此往复,其乐无穷。当然,这只是“群子玩法”,还有一种“五子套路”——精选5颗石子,洗去灰尘,磨去棱角,装在衣兜里备用。学校里、村路边、山坡上,到处都是我们的操场,随时随地都可以玩。那时候,我们的发间落有草屑,屁股上沾着尘土,但没有人会在乎这些。我们只是无忧无虑地玩,尽情享受着乡下儿童所独有的单纯快乐。
“踢游儿”,是男孩子们爱玩的游戏。用料礓石在硬地上“纵三横五”画一个长方形的八方格。拣一块大家都认可的瓦片或石板作为“游儿”,先从底格开始,单腿用脚踢着“游儿”前行。要求不能压线、踩线,抬起的那只脚不能落地。成功走完8个格,算一个回合。然后,依序进入下一个回合。“踢游儿”与“跳房子”有点像,但增加了踢瓦片环节。考验的是一个人投掷的准头和单腿跳跃的平衡性。玩这个游戏,唯一的缺点是费鞋。鞋烂了,免不了要被家长骂,但责骂终究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
跳草绳,则男女皆宜。绳子是自制的,大多就地取材。夏天的时候,老家的野地里有一种草,藤蔓分节,节有须根,长得又长又有韧性。到了深秋,经霜的红薯藤水分内收,非常结实。这些都是制作草绳的好材料。可以编成短绳,一个人跳;也可以搓成长绳,由两个孩子各执一端,有节奏地甩动,大家一起狂欢。绳子掠过地面,扬起的尘土里混着青草味、汗味。直到有人被绊倒,大家才停下来,笑成一团。
推桶箍,又叫滚铁环。殷实的人家,家里一般都有木制的水桶,那些废弃的桶箍是孩子们绝佳的玩具。用粗铁丝弯一个铁钩,可以推着桶箍在石块凸起的山路上跑得飞快。即使下陡坡,也能让铁环滚得稳稳当当,像施了魔法。抽陀螺则需要技巧。找一小段木头,用小刀慢慢削成圆锥状,再自制一根鞭子。晒谷场是抽陀螺炫技的舞台。抽陀螺起发是关键。一般是低发,将鞭绳一圈圈缠在陀螺上,猛地一拉,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有人喜欢高发,把陀螺举到胸前,鞭绳一扯,陀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稳稳落地。为了让陀螺转得更久些,须在陀螺速度减慢时快速补上一鞭。推桶箍与抽陀螺都是力气活。不一会儿,小伙伴们的额头上就沁出了汗珠。即便出汗了,也没人停下来,抬起胳膊用衣袖擦一把,接着玩。
弹弓是男孩子的秘密武器。在树上选一个“Y”字形的小树杈,用斧头小心地砍下来,去皮磨光。裁两根破旧的架子车内胎当拉力筋,尾端接上子弹兜。我家门前有棵泡桐树,我经常拿弹弓用它练准头。泡桐树好哭,擎着满脸的伤痕控诉我的罪行。我也打过麻雀,竟然没有一次打中。
在看似简单的游戏中,我们锻炼了身体,学会了遵守规则,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智能玩具和电子游戏逐渐占据了孩子们的生活,而那些充满童趣与智慧的传统游戏正在被人遗忘。每当想起阳光下的土操场,想起童年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我的心里依然会涌起股股暖流。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承载着我们曾经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