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涛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出自战国《荀子·儒效》,大意是指把土堆聚积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积起来可以成海、把日子累积起来可以成年。连续三个“积”字表达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和哲学智慧呢?我们从“积”字探源寻起。
“积”繁体作“積”。《说文解字·禾部》:“積,聚也。从禾,责声。”“積”是形声字,“禾”作形旁,表示其意义与农作物有关;“责”作声旁,表示其读音。后声旁换作与“责”音近的“只”,简化作“积”。“积”的本义是积聚谷物。《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中的“积”表示谷堆如云,也昭示农耕文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积累智慧。
谷物成堆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千里可至,江海可成。《国语·楚语》言:“无一日之积”,警训怠惰之害;《周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明晰德业并进之理。三叠“积”字揭示天地万物生成所遵循量变之规律,其中蕴含着中华先民朴素的物质观。《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哲学思辨,则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高度。
自古以来,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纵观史册,积变之道贯穿文明进程。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耗时十三载方铸就“史家之绝唱”,王羲之“池水尽墨”成就书圣。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生动写照。
“积”既是过程、行动,又是目标。当每个小我以“不弃微末”的坚持积累跬步,以“不舍昼夜”的执着追逐梦想,笃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民族复兴的昆仑之巅定能共同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