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起稿、勾线、上色……7月8日,在市区海河路一家国画工作室,55岁的林培红正在专心创作。今年5月,林培红的作品《暗香》入选由中国工笔画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花开菏泽·翰墨巨野”中国工笔牡丹画作品展。中国工笔画牡丹展是全国性的大展,比拼的不只是绘画功底,更多的是对绘画独到的立意和见解。
“我小时候受家庭熏陶喜欢画画,后来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漯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林培红说。
2015年,林培红到漯河慈善书画院专业学习山水写意画。刚开始学绘画很难,但她耐心钻研,再加上一些老师和同学的指点,进步很快。自此,绘画已成为林培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土生土长的漯河人,林培红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创作,作品充分展现了我市美丽的自然风貌。林培红说:“我特别关注具有漯河特色的景物。漯河素有‘水旱码头’之称,漯河港开通后,越来越多的货船选择在此停靠。特别是春季油菜花开时,我会把港口繁忙的场景和岸边的油菜花都画下来。”
林培红的儿子上大学后喜欢收集化石,她又开始尝试化石系列的创作。她还曾经用丙烯颜料在帆布袋上绘画送给朋友。在她看来,不管学什么都是一种人生体验。林培红退休后,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以绘画为主。她说,自己从没想过要成为画家,只是喜欢画身边的人和事。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她都会蹲下来仔细观察揣摩,就连一片被虫子咬出破洞的树叶都要看半天。为学习工笔牡丹画,林培红专门买了一株牡丹种在自家院里。春天开花时,每天凌晨开始,她分时段记录牡丹的形态。
林培红还经常外出写生。她告诉记者,在太行山大峡谷石板岩的写生之旅中,她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画布上。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她迷恋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当其他地方被寒冬的肃杀所笼罩,这里却依旧温暖如春。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朵花都仿佛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令人赞叹不已。外出写生中的所见所闻都为她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林培红还是各大画展、书法展的常客。她说,每位画家的格调、境界以及选题都是不同的。只埋头作画,很难有进步,还要多看其他画家的作品。她认为,书画不分家。书法和绘画是一体的,比如都讲究留白、构思等。
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林培红遇到了瓶颈。“2021年是我学习绘画的转折点。”林培红说,那年,她遇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冕。看到王冕的作品笔法细腻、色调典雅,人物神态逼真灵动,她便跟着王冕潜心学习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学习期间,林培红接触到了没骨画法。“之前学习工笔画是需要掌握勾线、填色等步骤。没骨画法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画。”林培红说,没骨画法将运笔和设色有机融合在一起。重在寓意,依势行笔。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近年来,林培红的作品先后获省第二十七届、二十八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河南省“赶考路上有我·描绘出彩中原画卷”书画大赛三等奖,入选河南省女书画家展等。
在林培红看来,艺术源于灵感,创作源于生活。为此,她会继续在家乡寻找创作灵感,将市井繁华、田园生活甚至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然后融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