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娟
入秋已有段时日了,天气却依然闷热。在烦闷的夜里,我突然好羡慕唐朝的韩愈能在行军打仗之余在驻地郾城和李正封作诗联句的闲情逸志。时为行军司马的韩愈和时任判官的李正封同在裴度督战的平叛前线,两人在夜里作诗联句,留下了《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凡百余韵,传下了一段佳话。兴之所致,我决定去裴城感受一下当年的金戈铁马与风流雅致。
裴城名字的由来
从洛界公路下路,在通往裴城村的路两旁,密密的庄稼直立在阳光下,庄严静穆,犹如当年裴度初到裴城(时称洄曲)时凝重得化不开的气氛,当时平淮西之乱正处在最紧要关头。
裴城,《大清一统志》记载:在县西五十里,裴度伐蔡时所筑。当年,裴度率师到郾城的第一站就是洄曲镇。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长子吴元济在吴少阳死后,匿不发丧,在请示任命为留后不被朝廷所准时,起兵反唐。唐宪宗派兵讨伐,一场历时四年旷日持久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战争中,多次重大战事都发生在郾城,在战争后期(817年),时任宰相的裴度为早日结束战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亲上前线督战。裴度在请战时向宪宗立下了“不与叛贼共生存”的誓言,并带上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为行军司马,一起来到前线督军。裴度以洄曲为大本营,在此驻足了四个月,在裴度统领下,由部将李愬在元和十二年(817年)10月乘敌不备,采用掏心战术,以三千兵勇,借风雪一夜,突袭吴元济老巢,在蔡州活捉吴元济。此一战不仅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平叛,结束了蔡州长达52年的割据局面,稳定了大唐基业,也让裴度、李愬一战成名,为万民仰望。“一将功成万骨枯。”裴度在此成就了伟名,韩愈也在此除留下了那篇《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外,还写下被苏轼称为“千古残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的《平淮西碑》。裴度在平叛期间,备受郾城老百姓的爱戴,百姓为他建庙立祠。并感其平叛有功,将洄曲改为裴城。杨祥元有诗赞曰:“赤诚义胆壮风云,将士同心建大勋。自从驻师郾城后,老少喜说裴将军。”
裴城村头学校现立有记述此事的石碑两通,一通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重修裴晋公祠记碑”,另一通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重修裴晋公祠宇记碑”,两碑记述了裴度伐蔡之事,在碑记中可以感觉到“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时惨烈的战争场面。
等你 在裴城夜雨中
说到裴城,不得不提的是郾城八大景之一的“裴城夜雨”。据传,裴城西门外有一片树林,每到夜晚,树林中雾霭朦胧,小雨霏霏,白鹭栖息,幽深莫测,树林上空雁叫鹤鸣,如诗似画,即便是清风朗月亦是如此。白天,树林中却云收雨住,静谧异常,“裴城夜雨”这一景便由此而来。诗人谢公翼有诗赞曰:“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对棋枰。一行雁度长空里,疑是当年入蔡声。”
2013年,裴城村因老房子多、村落保持了良好传统格局等因素,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一入裴城村,时时能看到村子里老房子上的青砖黛瓦。在裴城村,老房子随处可见,有些老房子上还有精美的砖雕,砖雕上有祥云、花朵、动物,图案讲究,内容丰富。现存的明清古院落就有30多处,只是历遭破坏,有些已破败不堪,无人居住,有的现在还被村民使用。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彭家高院和贺家大院,现在部分房屋保存尚好。
彭家高院原有一座高十二米的三层主楼,主楼两侧各有厢房一所,现存有高八米的二层东厢房。原房子的女主人娘家离裴城村36里,女主人刚做嫁娘没多久,丈夫就因病去世,女子非常思念娘家亲人,她常站在三层楼上,眺望36里外娘家楼上悬挂的灯笼。现在老屋的墙面斑驳脱落,房屋的主人早已作古,但古宅院里的青砖黛瓦却记录着历史的点点滴滴。无论清风明月,无论雾霭朦胧,“裴城夜雨”中那些远去的岁月却清晰地活在传说之中。
走官道 细品沧海变桑田
裴城村有一道石板铺成的东西街,只有七八米宽,但在该村村民眼里这并不是条普通的街道,这条街原先是条官道,从洛阳到安徽、江苏都要走这条官道。裴城村现存的老宅几乎都分布在这条官道两侧,好多老宅子都是从官道开始往南北延伸。当年的街道两边设有驿站,商铺林立,非常繁华。曾经的车马辚辚、人声鼎沸的官道,早已时过境迁,寂寞寥落,昔日官道上行走的张家大姐、李家大哥也早已无处找寻。现在的街道,只是裴城村一个背街小巷,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再,只是村民出行的一个通道而已。当年的“官道”,已变成用水泥修建而成的环村公路,走上去仿佛还能让人感觉到那段沧桑的历史。
踏古桥 遥闻当年入蔡声
到裴城村,还有一个地方须看,那就是村西头的上刻有北宋“政和三年三月道(缺一字,原字已模糊)王守坚”题记的单孔石拱桥。现在的官称是“洄河石拱桥”,2006年被河南省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桥由红色砂页岩砌筑而成,桥面由青石板铺砌,青红相映,非常美丽。原桥上两侧各有四个青石栏杆和三个青石栏板,现仅存两个完整的青石栏杆,一个完整的青石栏板。石栏板主题图案为“麒麟望日(月)”“人字”云,造型生动逼真。桥栏杆、栏板与主拱北宋建筑风格不同,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应为明代整修时修建。唐朝平淮西叛乱的官兵曾深夜走过该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蔡州,取得了平叛的决定性胜利。清代诗人郭子嶙《过洄曲河有感》诗曰:“裴相屯兵洄曲河,衔枚雪夜斗池鹅。论功可贺羊开府,铭功堪同汉伏波。”
该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响水桥”,以前河底凹处铺了一段两米多长的条石,水石相激,响声传得很远,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响声更是声声入耳。因此,小石桥又被当地村民美其名曰“响水桥”。如今的“响水桥”下早已没了水,也没有了条石,当然也听不到那动人的水响了,更听不到古战场上的战马嘶鸣,只有站到这古桥上,怀想当年,在诗里遥闻当年入蔡声,回味水石相激的美妙响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