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攻克成人哮喘,呼吸内科专家的口号一直是“哮喘是可以控制的”,换句话说,哮喘还不能根治。即使控制哮喘,也是有条件的,患者必须在规律用药的前提下,哮喘才能控制。缓解期不用药,是导致哮喘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面对哮喘,只有“长治”才能“久安”,这是大原则,患者必须遵守。
哮喘导致死亡 不是新鲜事儿
哮喘多是过敏性的,最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猝死,此类事件并不新鲜。
专家说,近20年来,哮喘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哮喘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公众所熟知的众多名人死于哮喘,比如贝多芬,因哮喘死于维也纳,我国的邓丽君、柯受良等名人也没能躲过哮喘的魔爪。
专家说,严重的过敏性哮喘发作可导致患者猝死,更可怕的是,这么严重的并发症,发病前几乎没什么先兆。
一般情况下,如果心肺停止工作5分钟,就会给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即使经过抢救,心肺功能在仪器的帮助下恢复了,但大脑的伤害却是永久性的,患者就会进入脑死亡状态。
哮喘患者突然昏迷
拨打“120”+心肺复苏
昏迷是哮喘发作较严重的症状,一旦遇到哮喘患者突然昏迷,必须争分夺秒地去抢救,如果发现对方没有呼吸,大声呼之不应,没有脉搏、没有心跳,应立即做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做心肺复苏前,应看看患者的气道有没有呕吐物等异物,如果有,先清除,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
心肺复苏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心脏按压,二是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时,最好跪在患者身边,双手手掌向下,一上一下,十指交叉,手指微微翘起,掌心放到胸骨正中稍偏左位置,以掌心用力,身体前倾,肩部与手掌呈垂直状态。按压时,频率为每分钟大于100次。按压30次后,做2次人工呼吸,方法是一只手捏住患者鼻子,嘴对嘴对患者口部吹气(注意不要漏气),吹气之后松开鼻子,吹气时间为1秒钟。然后再做30次心脏按压。
缓解期不用药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部分患者和家属认为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可以停药了,结果造成哮喘反复发作,甚至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继而失去劳动能力。
哮喘发作有阶段性,但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哮喘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需长期治疗。缓解期不规律用药,是哮喘严重发作甚至突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于细菌感染性炎症,应用抗菌素治疗是无效的,只有规律应用激素才能抑制此类炎症。
哮喘的治疗重点应放在缓解期,通过规律吸入激素,达到抑制气道炎症、维持患者正常或大致正常的肺功能、预防哮喘发作、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必须坚持定时用药,这样才可延长哮喘的缓解期,尽可能减少发作次数,即使有急性发作,也可使发作程度减轻。
专家反复强调,对付哮喘,只有“长治”才能“久安”,这是大原则,患者必须遵守。
长期吸入激素
不会造成全身性影响
哮喘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治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激素药物的恐慌。
治疗哮喘,首选药物就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因为吸入的激素仅在气道局部起作用,基本不进入血液,并且应用剂量很小,一般每天不到1毫克。所以,即使终生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也不会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吸入性激素和全身应用激素截然不同,长时间全身应用(如口服、静脉输注)激素的确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可能造成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低血钙、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口服激素后,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后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长期应用就可能出现上述问题。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哮喘患者需要长期应用激素,另一方面是长期口服激素又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吸入性激素疗法应运而生。
通过吸入激素治疗,药物直接吸入气管,直接作用于气道,吸收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剂量极小,吸入激素治疗所需的激素剂量也比口服给药所需剂量小得多,大约只相当于口服剂量的1/10至1/20,所以长期吸入激素治疗不会造成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约2%~3%)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声音嘶哑、咽喉痛等轻微反应,只要注意用药后漱口,就会使以上反应减轻或消失。
相反,一些患者由于不了解吸入激素治疗的特点,过分担心所谓的“不良反应”,在缓解期不用任何药物,使哮喘反复发作,使肺功能受到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不能因症状减轻就减药量
还有一些哮喘患者,在吸入药物1~2周后,自觉喘憋症状明显减轻,就自行减少激素用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既然是慢性炎症,控制它就需要一个过程,喘憋症状减轻并不意味着气道炎症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在这时候就草率地减少吸入激素的剂量,哮喘很容易复发。
按照哮喘诊疗指南,应用某一剂量的激素吸入治疗,达到无明显急性发作、峰流速基本正常,至少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可以考虑减少激素剂量,对于某一个哮喘患者来说,从开始应用较大的吸入剂量到应用最小的维持剂量,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在用药过程中,记着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哮喘诊疗指南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只有这样,哮喘才可能得到良好控制。蔡建华
1
4
3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