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4日 星期

漯河四高的“前世今生”


■蔡慧娟

十六年前,我曾有幸和漯河市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民革漯河市委的创始人、市政协原副主席、知名教育家、漯河四高的创建者并任其第一任业务副校长的周祖训先生有过接触。那段人生际遇,其实也是我遇见并了解漯河四高的机缘所在。

2001年初,在漯河市档案馆工作的我接受了一项新工作,到周祖训家中接收整理他捐给市档案馆的书画和各种图书资料,包括他个人的书信等。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去周公家里,在整理资料之余得以有机会聆听这位教育界的前辈讲述他的人生过往。就在那时候,“中原临中”、“省立郾中”是我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后来我才知道,漯河四高的前身是“省立郾中”,“省立郾中”的前身是“中原临中”。漯河四高就这样从周先生的回忆里走近了我。

在周公的描述和我所整理他的资料里,我了解了漯河四高——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觉得有必要细述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1948年6月22日开封解放。开封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因不了解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约2000余人逃到南京,包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求收容救济,教育部负责人不敢接见学生,以致停止办公。在这以前,河南其他地方的学生逃到汉口的也有2000多人,在汉口的河南同乡会也函电南京教育部,请求收容救济。教育部迫不得已,才召集在南京的河南士绅商议,决定在南京、汉口两地分别设立两个学校来收容在两地的河南学生。河南士绅推荐两人分任两校校长。设在南京的学校叫“教育部特设豫州临时中学”,王纶青任校长;设在汉口的学校叫“教育部特设中原临时中学”,周祖训任校长。1948年7月初,学校奉命成立。当时,流亡学生集中在汉口的鄱阳街小学,无人管理。白天上街流浪,晚上住在马路上。成立之初,迫在眉睫的是校址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吃饭住宿问题。周祖训多方联系,最后决定先把学校暂时设在原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在鸡公山上办的私立中正学校,然后再徐图解决固定校址问题。

学生到鸡公山报到后,按他们原来的学历,分为高中、初中及师范三部,然后按年级分班。8月中旬,大致就绪后,学生临时开课,周祖训着手找固定校址。后经友人介绍,多方打听考察,找到两处:一处在湖北蒲圻县羊角洞,一处在湖北咸宁县柏墩镇。周祖训遂决定于8月26日,迁初中学生22班1100余人到柏墩镇,称“中原临时中学分校”;于10月1日迁高中及师范部32班1600余人到羊角洞,称“中原临时中学校本部”。“中原临中”总算有名也有实了,学校在风雨飘摇中经营起来了。

就在惨淡经营几个月后的1949年2月,“中原临中”第二学期开学时,南京国民党政府见大势已去,急于逃跑,无心再管学校,学校举步维艰,难以生存下去。周祖训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悄悄决定将学校留在原地迎接解放。他设法借债度日,并且同煽动师生跟着国民党南逃的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成功阻止了“中原临中”跟着国民党南逃的阴谋,使“中原临中”在千难万中保存了下来。在“真空时期”(指国民党军队已撤退,解放军还没有来到的那段时期)成立“中原临中应变委员会”苦盼解放大军的到来。

1949年5月,柏墩镇和羊角洞先后解放。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吴芝圃在得知“中原临中”在湖北坚持斗争迎接解放的情况时,电示武汉军管会协助“中原临中”迁返河南开封。“中原临中”的师生们欢欣鼓舞,在平汉铁路暂时不通的情况下先徒步到信阳,再乘火车北上,6月中旬到达漯河。此时接到河南省教育厅指示说“中原临中”在开封找不到适合的校址,将校址改在郾城。“中原临中”在郾城许慎祠堂安顿了下来。6月底,省教育厅决定在郾城成立“河南省立郾城中学”,“中原临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至此结束。7月,“省立郾中”正式诞生,由当时许昌行政公署专员李庆伟兼任校长,周祖训任副校长。

“省立郾中”原有12个教学班,高、初中学制均三年,每级2班,又从漯河市中学迁来2班,共14班,约有学生700人,建有藏书万余册的图书馆。1952年,上级拨款8万元,兴建了三栋教学楼,就是至今保存完好被称为“将军楼”的工字楼。1953年春正式使用,国防部原部长曹刚川上将在“省立郾中”求学时曾在此楼教室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当年7月,“省立郾中”高中部迁往漯河,初中部改为郾城县第二中学。1956年,郾城县第二中学增设高中部,校名易为“郾城完中”。1961年,改名为“郾城县第一中学”。1978年,学校被定为县重点中学。1981年被许昌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1982年,取消初中部,面向全县招生。1994年,更名为“郾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03年,“郾城一高”新校区建成使用。2005年因漯河市重新区划调整升格更名为“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至此,“中原临中”到“漯河四高”,这所培养将军的学校再次腾飞起来,驶上了健康发展的高速车道。

漯河四高的老校区和新校区我各走进去一次,两次都是不期而遇:进老校区是参加职称考试,去新校区是参加漯河四高为郾城籍著名作家乐拓先生新作《故乡记忆》举办的研讨会。两次遇见,均收获颇丰:一次是顺利通过了考试;一次是深切感受到一位八十岁老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并为作家笔下的漯河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折服。

如果有机会能再次遇见并走进“漯河四高”,她一定会用更加昂扬的姿态来迎接我,来让我感受她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者为漯河市史志档案局工作人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