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晨阳
《神奇贾湖》获得了全国村歌大赛金奖,并参与2017年全国农村春节晚会的演出及录制工作,唱响了人民大会堂,这首歌荣誉的背后,却是音乐创作的追梦故事。
舞阳县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了中国音乐有九千多年的历史,怎样把贾湖文化通过音乐呈现给大家,一直是我市音协副秘书长、舞阳文化馆副馆长陈文玲的心愿。
陈文玲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经常组织文艺爱好者到农村送文化下乡巡演,为了让基层文化工作者走出去多学习,陈文玲多次创作关于乡村文化题材的歌曲,让更多的人了解舞阳的乡风民情。
《神奇贾湖》创作成功,不但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在于它诠释了厚重的历史,让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古老的贾湖文化。据了解,美丽的贾湖村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是闻名世界的贾湖遗址所在地。2001年6月,国务院将贾湖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其中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贾湖文化把中华文明推进到了九千年。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去宣传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辉煌历史。尤其是作为一名在舞阳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守着这九千年的文化,想好好把贾湖文化歌唱出去。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想到我是在把贾湖文化传播出去,就坚持下来了。”陈文玲说。
而坚持和努力,终会让梦想开花。
在2010年的村歌大赛上,很多参赛者都是唱的代表本地特色的创作歌曲,而陈文玲却唱的其他歌曲,这让陈文玲下定决心回来也创作一首能代表自己家乡的歌曲。在众多的题材中,陈文玲觉得只有贾湖文化最能代表本地特色,而且与音乐关系最为紧密。于是陈文玲开始了她的创作。由于贾湖文化与现在已经相隔九千多年,历史跨度太大,这对于作词和作曲无疑是一种挑战。怎样才能把贾湖文化融入乐曲中?为了寻找创作灵感,陈文玲不知跑了多少趟贾湖遗址,无数次请教贾湖研究专家。“从学习中,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贾湖文化,很震撼,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贾湖文化歌曲创作出来,当时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了。”陈文玲回忆说。
把历史与现在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创作的难点,由于歌词很长,所以曲子也不容易谱写。当时陈文玲创作了将近十个版本,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在2016年确定了《神奇贾湖》的这首歌曲。“首先通过舒缓的节奏,表现出远古时代人们的狩猎、种稻谷等农耕时代的生活,并且将贾湖的骨笛元素也融入了音乐中,笛声也在歌曲中是重要的元素。随着生产的发展,节奏慢慢由舒缓变得激昂起来,唱到’中国梦’时,进入了歌曲的高潮。当时我试听了很多遍,而且找了很多老师给我指导并进行修改,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陈文玲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神奇贾湖》取得了很多荣誉,并且让很多国人更多地了解了贾湖文化。“作为舞阳人,我们唱着这首歌时觉得无比的自信。我们以一种口口相传的表达方式,传唱了贾湖文化。以后我们还要立足基层,立足本地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陈文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