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5日 星期

《世说新语》里的王昭君


■马 军

王昭君在《世说新语》正文里“亮相”只有一次。

汉元帝宫女极多,就让画工给宫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那些长相一般的,便纷纷贿赂画工,而王昭君认为自己天生丽质,偏不按“潜规则”行事,不向画工行贿,画工于是把她画得极丑。王昭君既然如此不谙世事,不“通情达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自然迟迟得不到汉元帝的宠幸。等到匈奴前来请求和亲,汉元帝便派王昭君前往,临行前一召见,但见王昭君美得不得了,汉元帝的肠子都悔青了,只是名字已报给匈奴,没法更改,便只好放行。

这则记载在《世说新语·贤媛》篇里的小故事,王昭君俨然是不苟且、不向“潜规则”低头的刚烈女子形象。

再看南朝人刘孝标给《世说新语》所做的注解,王昭君的经历则更为曲折。刘孝标引用《琴操》一书说,王昭君是王穰之女,美貌异常,很多人求亲,王穰都没答应,独独献给了汉元帝。可汉元帝宫女太多,一直未能宠幸,王昭君极为生气,恰逢匈奴请求和亲,汉元帝对后宫宫女说,想嫁给匈奴单于的就站起来,王昭君就主动站起来。汉元帝一见,大惊失色,后悔得不得了,可惜匈奴使者也在场,虽贵为九五之尊,想买后悔药照样没地儿可寻,不得已只好把美人王昭君赐给匈奴单于。

等到匈奴单于去世,王昭君名叫世违的儿子继位成为单于。按照胡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为妻。王昭君便问儿子世违:“你想当汉人,还是为胡人?”意思是,是遵从汉人习惯,还是按照胡人的习俗办事。没想到儿子是这样回答的:“愿为胡人。”身为汉人的王昭君自然难以接受,便吞药自杀而死。

显然,在刘孝标的注解里,王昭君从一个清纯女子变成了怨女,进而又成为烈妇。读到这里,总不免让人流下几颗同情的泪水,为王昭君的悲惨结局而深深惋惜。

但是,且慢,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的结局真的如此吗?

正史上记载有关王昭君出塞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里。《汉书》的记载太过简略,仅“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或“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等寥寥数字,和亲一事便交代完毕。而在《后汉书》里则稍显丰富:“王嫱字昭君,南郡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这段文字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尤其写王昭君的美让人过目难忘,只是学者却认为这段记载前言不搭后语,十分可疑,一会儿说“以宫女五人赐之”,一会儿又说“昭君自求行”,学者们更愿意相信《汉书》的说法:昭君出塞乃汉朝与匈奴共同议定,并非其主动请求和亲,仅凭画像随便找一女子充行则更属无稽之谈。

而且,王昭君既没吞药而死,她的儿子也不叫世违。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是匈奴单于妻妾的称号),二人共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的名字史书失传,另一个儿子叫伊屠智牙师,后来当上了左贤王,这一职位本有望继位成为单于,可惜被想让继承单于之位、呼韩邪单于另一个阏氏所生的名叫舆的儿子杀害了。呼韩邪单于死后,儿子雕陶莫皋继位成为单于,雕陶莫皋为大阏氏所生,并非王昭君亲生。按照胡俗,王昭君又嫁给雕陶莫皋为妻,二人生下了两个女儿。至于王昭君后来是如何死的,史书并没记载。

其实,不仅仅是《世说新语》、《琴操》这些古书,相传为东晋人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里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还刻意记下了那个有意丑化王昭君画工的名字:毛延寿,并说汉元帝一怒之下把他杀害了。

正因为这种种虽失真而富有诗意的记载,以致北宋的王安石写《明妃曲》时也不忘写上这样几句: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昭君出塞后,确实迎来了汉匈之间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也许,正因为这一难得的局面是区区一个弱女子用青春和一生的幸福换来的,所以后人才不惜笔墨,大肆“演义”吧。

但,无论文人们如何演义,历史终究无法改变。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