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
下雪了!
当这三个字在人们口中说出来的时候,语气永远是恒定的欣喜,后面永远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雪是一个天外来客,不远万里而来,欢迎她,自然要用感叹号!
下雪的时候,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戏弄着这个世界上慌乱狼狈或者淡定优雅的人群,确实是一份难得的诗意。不远处,就有女孩子靠着窗户,远远地望着雪花大声尖叫,形象全然不顾。我能体会到她们的兴奋和惊喜,我也想和她们一起喊几声,可终究怕被人当成神经病而努力地忍了下来。想笑却偏要忍着,想把心中的痛快喊出来却要憋着,着实略显委屈,不过有时候,这样会比笑出来喊出来更显得酣畅淋漓。你试着做过这样的动作吗?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吗?忍着欢笑,一脸矜持,但是心底却正在开着一朵美丽的花。这样的快乐比笑出来要持久得多悠长得多,笑够了你会肚子痛,但不笑出来你就可以一直笑,随时笑。原来笑也是可以积攒的,像攒钱一样。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咯吱”癖的,就是十分喜欢听脚踩在雪地里发出的声音,“咯吱”的声音好像总会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和快感。网络上兴起的“捏捏族”也是这样,许多压力较大的白领,会选择躲到超市里的某个角落,偷偷地捏碎几包方便面,听着“咔嚓”或者“咯吱”的声响,他们得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快感和成就感,压力顿时就消解了许多。不论他们的道德好坏,但这也能说明,类似的声音会让人放松,踩在雪地里的感觉自然相当地舒服。
不过生活中的许多媒介却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渲染着下雪带来的不舒服,只要一下雪,他们就会发布许多温馨提示、真情告白。其实,在很多时候这是在隐其诗意,彰其危害,似乎一发布温馨提示,雪地就不会滑了,就不会有交通事故了,似乎不发布真情告白,这飘飞的雪花就会贻害无穷了。
干吗非要把下雪和灾害联系在一起,诗意的雪花又怎样和暴戾的灾害联系在一起?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担忧下雪成灾,习惯性地把下雪当成烦恼,是因为我们太功利、太浮躁了,于是总会把雪归为麻烦制造者。开车上班总想飞驰而过,碰上了雪,就开始诅咒这鬼天气;高速公路上,稍有雪落,许多货车司机就开始抱怨自己的损失。我们已经习惯了快,习惯了顺。其实很多时候,雪未必真的大到成灾的地步,只是在我们的心里它已经成灾了。我们已经没有了欣赏雪花的心情,我们的心里积满了对金钱的渴求和对物质的欲望。就像于丹教授说的那样,当我们只看得见饲料而看不见花草的时候,是不会有诗意存在的。会有司机在堵车的路上,欣赏那雪花飘落的诗意吗?我想不会有。我们已经太累了,为生活所累,我们对美的欣赏的天性已经退化殆尽,而那追寻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却无处不在。
不过除了那些在雪中出行的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喜欢雪的,从“下雪了”里的感叹号就可以感觉得到。说到底,这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我曾经多少次面对着美丽的雪景感叹,带着淡淡的遗憾,为什么没有带着相机在身边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幸福和美的追求变得贪婪了,面对面的欣赏雪景总感觉不过瘾,不满足于一瞬间,不止步于一点点,总是想要更多。本来观赏雪景已是一大美事,偏偏又贪心地想用相机拍下来,时时观赏,时时温习。
爱雪的人,大约都算是艺术家吧!只不过是小小的艺术家,因为我们只满足于复制美、奢求留住美,而那些被称为大艺术家的人,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复制、挽留、嗟叹,进行着创造美的伟大工程。
是的,爱美,是一场革命,当然,爱雪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