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

由《富春山居图》说开去


■乔忠辉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国画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的经典代表。在世界惊叹瞩目、国人慨叹自豪的同时,我们对这幅传世名画的作者也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丹青妙手,才能画出“此物只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时闻”的绝世“神品”。他,是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公元1269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是元代画家。他并非天才,从小读圣贤书,直到45岁才当了一名书吏。官没做几天,因上司贪污案被牵连入狱。出狱时已经50岁,开始学画,80岁开始作《富春山居图》,历时四年完成,一年后与世长辞。从他简单而又漫长的一生,看不出他天赋异禀,更看不出他声名显赫。但就是这样一位平淡无奇的“山野闲客”,因其一幅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666年的历史颠簸中,从未被遗忘,反而盛名不朽。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追寻黄公望的人生经历,笔者感到,正是由于“志不移,思无邪,专不怠”的可贵品质,才使得黄公望能够留下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志不移、思无邪、专不怠”的可贵品质,则需要我们这代人继承发扬、践行展现。

志不移。黄公望之志,不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之志,不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睥睨之志,更不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冲锋之志。其志若松,“咬定青山不放松”,其志似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志如磐,“静守岁月山林间”。50岁重得自由,选择学画。其做官的朋友邀请他去做书吏,被他拒绝。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一看黄公望都年过半百了,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然而,黄公望经受住了“为官之诱”,承受住了“从画已晚”的拒绝,决意学画,志向定下,再无变移。他用后半生35年的坚持,演绎了“志不移”的坚守。有幸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年龄有大小,经历有殊同,或立早志,或立晚志;或立大志,或立小志,然而,有志者事未必成,有志并能坚守不移,为之付出心血汗水,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收获硕果,成就辉煌。

思无邪。黄公望有一颗淡泊之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是黄公望“思无邪”的完美写照。他“顿开名缰利锁”、“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也笑长安名利处”、“悠悠闲处作奇峰”,后半生寄情山水间,不与达官贵人交往,往来皆白丁;他于富春居住,每两三个月便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将画交给樵夫贩卖,所得尽接济村民为用。名与利,不如观山观水观自在。淡泊功名利禄,才使得他的画“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贴近自然,浑然天成。今日之中国,如腾龙跃虎,生机勃发,在百舸争流的同时,难免也会物欲横流。新时代,需要清风清流,人当有淡泊之心,以淡泊之心事权,权为民谋利,以淡泊之心行商,商为国助强,以淡泊之心治学,学为国育材。

专不怠。黄公望初学画,数月端坐于大石上,每天看山看水,观察莺飞草长,江流潺潺,渔人晚归,而后画技大增。79岁游至富春便住了下来,于富春江畔一坐四年,《富春山居图》始成。人生又有几个四年?他也只剩下最后一个四年,四年作一图,可以说他把剩余的全部生命都专注在了《富春山居图》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所谓“不一于汝,而二于物”,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没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须得对焦使命任务、对焦职责担当,承担其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出选择,并为之锲而不舍,方是成功的道理。若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定是一事无成,得不偿失了。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思想上先确定好,行动上才跟得上。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666年过去了,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黄公望独坐富春江畔,观山观水,听雨听风,他要在一幅画里写完他的一生。666年过去了,历史的变迁中,《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前段《剩山图》收于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可是在人们的心中,真正的《富春山居图》却只有黄公望的那一幅。人们期待并相信,《富春山居图》终有合璧的那一天,我们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