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超
我们看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是一种美,一枝独秀傲然挺立于百草之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又何尝不美?白鹭群栖固然是美,独鹭浅行溪畔,在水面上挥动起优美的舞姿又何尝不美?群峦叠嶂是美,一山独立,俊俏挺拔又何尝不美?杜甫在《望岳》里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揭示了孤独的艺术,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美。
景物可以显露出孤独的美感,人又何尝不是呢?诵读诗仙李白一首有名的《月下独酌》,本是一人在月下饮酒,却由于高逸的诗思,把明月和影子加入进来一起畅饮,一同在月下共舞,那种孤独时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心情全都表现出来了。正如庄子所提出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孤独的美感时,那么他面对的将是天与地乃至整个宇宙。
放眼历史长河,滚滚红尘,凡是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留下的不朽篇章,大多与内心的孤独有关。屈原的《楚辞》里有句“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孤独无人能理解,也无法释怀,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而选择投江自尽,带着一种凄冷悲壮的美离开。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在白雪茫茫,人烟罕至,飞鸟绝迹的千山里,一只小舟上坐着一位孤独的老翁垂钓,那将是怎么样的一种美感呢?那将是一种超脱于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美。再读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诗酒趁年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大多与内心的孤独有关,但他们都坚持着内心的操守,不随波逐流,把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化为永恒的文字来表达,诉说着别有风味的美。
说起革命中的孤独者,我最佩服的则是秋瑾,她把生命活出了极致的美。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革命,更多的是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一次和革命者喝酒结束时身无分文,于是她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来换酒,即兴作诗“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劝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意思是即使有一天热血全部流尽,也会变成惊涛骇浪,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她的孤独在当时很多达官贵人眼中是无法理解的,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却为了让更多贫困疾苦的人能过上好日子而革命。秋瑾的一生就像一根燃着的蜡烛,即使最后被烧得所剩无几,也要用余光去点亮那尘世中一丝的黑暗。
在现代人的眼中,很多人把孤独片面地理解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甚至与后者有等同的意思。我觉得真正的孤独则是首先学会一个人独处,内心灵魂感到丰富而饱满,充实而宁静,就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认为学会面对和享受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孤独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能把心从世俗事务和繁杂的人际关系中抽脱出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面对整个世界,面对万物之源,正如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时,那只是闲聊和谈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更享受孤独,喜欢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在冬日的午后,我喜欢一个人待在窗边的书桌前,阳光透过玻璃散发出一束束温暖的光来,泡一杯温茶,读一本想读的书,偶尔听到窗外树枝上叽叽喳喳的鸟叫或是小区内孩子们追闹的童声,便觉得灵魂深处真实而饱满,心想:这一刻将永远定格在生命世界里。
我愿做天山悬崖边一朵孤独绽放的雪莲,在冰冻三尺的寒日里静静地独坐,修得丝丝禅意。我愿做小小村落中墙角的一剪梅花,在凌寒中发出阵阵幽香,使得人我皆醉。我愿做蓝天碧日下,滚滚江海中的一舟孤帆,在水天交接之间乘风远航,驶向幸福的彼岸。但是啊,我更愿做尘世间一个孤独有趣的灵魂,守得一颗初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