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

创新服务 助推企业“加速跑”
——市科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张晓甫

近年来,市科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市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搭建产学研平台

助推企业升级增效

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得力举措。近年来,市科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学会等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会的科研能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提升;利用高等院校、院所、学会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9月29日,由市科协、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主办的“漯河市液压管材产业科技服务对接暨签约仪式”在漯河迎宾馆举行。来自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机械工程学会、省化工学会、省化学学会的12位知名专家教授,漯河市17家液压管材企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此次活动由市科协牵线搭桥,高校和省级学会的专家人才来漯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学研成果转化力度,为漯河市液压管材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增添动能。

要实现产业升级,不仅要攻克材料、装备、生产过程中技术参数的控制问题,还要解决产品不同形态如何满足极端条件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是靠一个专家甚至是一个学科的专家都不能完成的。因此,由市科协搭桥,邀请省内专家,将不同学会“联合打包”,组成技术服务团队,构建技术服务系统,变以往的“一个专家干一件事儿”为“一拨专家干一个系统的事儿”,为企业提供整体性服务。

“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就是要针对企业的系统化技术需求,瞄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集聚专家智慧,集聚科技资源,整体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精准服务破难题

助力企业解困

近年来,市科协积极帮助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开展协同创新、联合科研攻关等活动,帮助解决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漯河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食品产业、液压管材、电力装备等产业在漯河集中度高、分布广,尤其是电力装备产业企业密集,规模优势比较明显。市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邀请国家级、省级学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来漯开展专题调研和对接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地区产业长远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9月21日,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崔光照、秘书长安小宇,郑州轻工业学院智能电网信息系主任孔汉博士等专家组一行到召陵区,围绕漯河市电力装备产业开展专项对接服务活动。专家们入企业、进车间,了解企业生产及科研状况,就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创新问题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场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

通过汇聚技术资源,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为企业科技需求提供精准对接、现场服务。今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全省学会、高校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62项,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活力。

多领域深度对接

推动产业发展

针对漯河产业特色及企业需求,市科协积极与高校院所、学会对接,有针对性地邀请符合企业需求和漯河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专家来漯河考察,展开多领域、全方位深度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建立产学研活动平台,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我市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11月2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郑州大学、河南省化学学会和省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漯河市胶管行业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河南省液压管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和漯河市液压管材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出资1000万元,相关企业出资1000万元,共同支持特色产业的创新与产业升级。

当日,郑州大学副教授、博士黄佳佳作为输送给漯河胶管产业研究院的首个高级科研人员正式进驻漯河利通胶管有限公司的博士流动工作站。

成立专家工作站可谓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升级版,从制度上让专家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在工作站,专家们以项目和产品为载体,把大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创新要素集聚到技术创新最前沿,联合攻关,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今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全省学会、高校与我市共签订10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战略合作协议,12家企业与专家就深度合作达成初步意向。深度的对接合作,将围绕助力漯河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学会及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学研成果转化力度,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