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贾汇川 穆喜才
■整理人:吴凯
为了解库款保卫人与共和国同成长的光辉历程,激励库款保卫人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库款保卫事业砥砺奋进。最近,我采访了人民银行漯河市中心支行两位从事过多年库款保卫的职工,他们的名字是贾汇川、穆喜才。通过采访,我深深感悟到: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些平凡的记忆,但他们明白,共和国是他们心中的灯塔,照亮着他们前进的步伐;共和国是他们自信的源泉,赋予他们无穷的力量。这是两代库款保卫人的心声……
当我和57岁的穆喜才一起见到89岁的贾汇川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他,让人无法相信他已近90岁高龄,他说:“我这一生与库款保卫工作有了不解之缘,过去,我这样称呼自己:白天我是人民的老黄牛——每天蹬三轮车和自行车押运款,夜晚我是人民的老黄狗——看管国家金库,现在,我要自豪地形容自己为“库款盾牌”。
入行时间记得最清
贾汇川是1951年9月24日到人民银行参加工作的。他说,这个日子他记得特别清楚,比自己的生日都记得清楚,因为这就是那个年代让人最难忘的事,那是改变命运的时间。参加工作后,贾汇川住在马路街路南人民银行院内,后面还有个后花园,花园里有篮球场。他白天的工作是收取款,晚上守卫金库,吃饭在单位食堂,虽然饭菜营养不是太全面,但能吃饱。闲暇之余,他还可以到后花园欣赏鲜花、打打篮球,对于从旧社会成长起来的苦孩子来说,贾汇川说他还是感到特别幸福、特别满足的。
对“红薯熟了”记忆深刻
一句“红薯熟了”,是贾汇川对20世纪60年代记忆最深的话语。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加之国内浮夸风等原因,造成当时物质极度匮乏,当时,贾汇川最爱听的便是电话里的一句“红薯熟了”。每每到寨内、铁路东等分理处收入款时,同事们也会很热情地说:“蒸好的红薯在锅里,红薯熟了,你过来吃吧。”后来,红薯熟了,也就成了收入款的代名词,只要一听“红薯熟了”,贾汇川就立即骑上自行车到那里收入款。那时,能吃到红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库款没受损失就好
1975年,漯河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连续三天,暴雨如矢,贾汇川让管理库款人员将库款点清,用塑料布包严,放在库房保险柜里,并用沙袋把库房门堵实。贾汇川就在库房楼顶安营扎寨,连续5天,他独自在库房楼顶,不敢离开这个小楼,唯恐库款有一丝闪失。孤独、寂寞和恐惧伴随着他,当领导和同事们坐着木筏给他送来食品和蔬菜时,贾汇川才放松下来。
洪水退去后,看到分理处由于地势较高,保险柜没有进水,国家的库款没有受到一点损失后,他发自肺腑地说:“库款没受损失就好。”
做好传帮带
1981年初,经过全市招干考试,穆喜才同志到了漯河市人民银行工作,从此与贾汇川结下深厚的友谊。每天早晨,他们一起把16个木款箱搬到一辆三轮车上,用绳子系好,穆喜才腰里别着一把五四式手枪,脚蹬款车;贾汇川佩枪骑上自行车跟在后面,把款箱送到营业地点。
有一次,他们坐一辆解放牌汽车到郑州调款,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穆喜才准备了两件军用大衣坐在露天的车后面,贾汇川怕他冻坏了,就让他跟自己挤到驾驶室里。那时候,穆喜才很上进,贾汇川经常鼓励他要趁年轻多学习文化知识。后来,穆喜才果真顺利考上了全脱产的大学。贾汇川说:“我带了小穆三年,相处得一直挺幸福、挺愉快。”
押款车的变化明显
进入20世纪90年代,除了感到库房环境、值班条件、值班人员增多等的大变化外,押款车的变化让贾汇川记忆特别深刻。
1983年6月,漯河市人民银行分配了一辆新罗马吉普车,专用于押运,车里有空调,还有收音机,让他感到特别开心。但这辆车特别容易坏,又不好修,不到两年就被淘汰了。后来,押款车已经变成日产尼桑·万里特车,据说这是时任国务委员兼人民银行行长陈幕华特批的。车里 不仅有空调、收音机,速度还特别快,人坐着特舒服,到郑州押款只需要两个小时,所以贾汇川的记忆特别深刻。
新时代保障机制更完善
进入新世纪,科技的进步有目共睹,视频监控系统、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枪弹的有效改进等,使我国库款保卫工作保障机制得到极大完善。科技进步不仅能有效震慑不法分子,且大大减少了库款保卫人的劳动强度。贾汇川说:“我和小穆蹬车子、搬木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小穆作为第二代库款保卫人,赶上了好时代,希望他能把这种自豪和幸福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为祖国的库款保卫事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