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8日 星期

痛苦过方能成长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张卫军

海伦·凯勒的成长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就是老师安妮·莎莉文开始教育海伦·凯勒的两章内容,让我对眼前的教育问题感触颇多。

海伦·凯勒(1880年~1968年),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美国一个小镇,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盲聋人。海伦19个月时由于疾病致盲和聋,同时说话也成问题,一下子被抛进了无边的黑暗,一向聪明活泼健康倔强顽皮的女孩瞬间变得无比烦躁。因无法沟通,她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变得异常疯狂、顽固和暴躁,像一头小野兽,对外界充满敌意。家人可怜她的不幸遭遇,都迁就她、容忍她的所有不合常理的恶作剧。她抓人、撕咬人、摔东西,甚至故意把家庭教师锁在三楼,把钥匙藏起来。

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和艺术,更需要智慧和信念,和孩子斗智斗勇也是教师的必备课。家庭教师安妮和海伦的第一次大会战是从饭桌上拉开序幕的。这顿饭大约吃了三个小时,无疑是一场战争,是文明战胜野蛮,是规矩战胜任性,是一个21岁的家庭教师战胜7岁小女孩的战争。看来有点残忍,但是,这场战争在孩子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安妮提出和海伦单独相处两星期,不许外人插足。在两周的交往和斗争中,海伦终于接受了这个家庭教师,开始了正常人的发展和成长之路。

教育,有时候需要强制,受教育者需要敬畏和服从。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育的权力逐渐弱化,有哪个父母愿意任由老师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况且,安妮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师。事实上,舍得暂时放开父母溺爱的双手,会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当然,今天我们提倡不能体罚,特别是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

教育需要一种信念,一种执着的力量。然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育良知,去迎合自己服务的上帝,这是教育的一大误区。

孩子小时候比较倔强,有的父母就得意扬扬,认为孩子有本事、有主见、有思想,天生是个人才。可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教育无力了,孩子叛逆了,想管也管教不了时,才会后悔和反思。这时候,只能等待自然规律、社会竞争的压力甚至法律去管教了。

孩子的倔强该不该管教?判断的标准就是对规矩有没有敬畏之心,能不能基本敬畏并服从于日常的规矩和道德准则。孩子6岁之前的任性,一般是因为不懂什么规矩。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告诫家长,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要让他有过痛哭一顿的经历,不要让他以你的爱要挟你而无理取闹、为所欲为。有了这个他无力无助不得不屈服的经历,在以后的成长中,他懂得在特殊时候需要让步和妥协,需要适当调整和改变自己适应社会。

今天,再读海伦·凯勒的自传体的成长故事,对我们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