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8月8日 星期

我喜欢的阅读方式


编者按

快节奏工作生活的当下,快餐文化十分的流行,极大方便了人们浏览信息、阅读文章,改变并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让更多人不再拘泥于仅读纸质书籍。那么,当下,哪些阅读方式最受欢迎?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张燕:关于读书,我曾经看到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三分之一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地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须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身在互联网时代却要固守黄卷青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因此我主张阅读多元化,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样阅读更方便即可。

■柴奇伟:我喜欢读纸质书籍,一天不读书,就浑身不舒服。不管是用什么阅读方式读书,我对纸质书籍的爱是不变的。正如作家奚同发说的那样:人为什么要读书?人读书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

■郑曾洋:我更喜欢纸质阅读。因为我觉得电子阅读就像“方便面”或者“洋快餐”,偶尔吃几次很新鲜,吃多了胃就会出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而纸质阅读才是家常便饭,一日不可或缺。而且,我认为读书是一件清闲高雅的事情,读书时,迎一缕清风,捧一杯香茗,执一卷好书,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我喜欢翻书的感觉,翻着书页,仿佛能嗅到书卷里那淡淡的墨香。更重要的是,纸质阅读时,遇到好书或者好文章,便会被我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有时间再取出来反复阅读,这也是电子阅读不能取代的。

■李耀伍:相比随时可以开始“碎片化阅读”的电子书,我对需要较长时段完整阅读的纸质书籍依然情有独钟。不论是在人群穿梭的地铁公交上,还是在乐声萦绕的咖啡馆茶室里,捧起一卷书,慢慢阅读、细细品味,那种惬意是电子阅读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侯世民:我喜欢的阅读方式就是朗读。小时候没有课外书可读,更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冬夜里天气寒冷,我就躲在被窝里,在煤油灯下,给父亲读小说,常常一读就是半夜。父亲听的是故事,我读的是一本书。读完了一本书,我也很有成就感,有说不出的愉悦;父亲很高兴,也实现了他的梦想。记得有一次晚饭后,我在我家灶屋里念书,被正好路过的班主任老师听到,第二天他在课堂上表扬了我,后来我就更喜欢朗读了。朗读过的书,记得清、学得透,好多词汇和句子不知不觉就印在脑海里,有时候还会不知不觉蹦到自己的作文里。如今我已是知天命之年,依然怀念那些大声朗读的日子。

■黄娜:晚上,当周围安静下来后,我拿出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端坐于客厅的桌前,静静享受让时间慢下来的读书时光,读书是需要让心静下来的,只有让心沉静下来,才能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我也会选择一个周末的下午,一个人走进咖啡馆,选上三两本书,叫上一杯咖啡、一壶清茶,找个偏僻的角落,像一只猫一样蜷缩在松软舒适的沙发里,听着舒缓的钢琴曲或是歌手浅浅的低唱,尽情享受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快乐,用心体会慢下来的时光,审视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获得精神上的力量。

■安小悠:我只读纸质书。“四壁皆立架藏书”是我的梦,可随时随手翻阅。平日读书大致分晨读和夜读,晨起空气清新,宜有声阅读,读些国学诗词之类,最爱《诗经》《陶诗》,这是幼时养成的习惯,是受益终生之事。夜晚读些小说或散文、随笔之类,现代书海繁杂,择书尤为重要。世界名著和中国四大名著不可不读,初读艰涩,但“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且有时读时新之感。睡前我喜躬身桌椅,在台灯下静读,将妙语摘抄在本子上,闲时翻看。夜很静,生活庸碌烦琐,读书让我身心俱实,精神上有一种超脱的空灵。

■李伟锋:我更爱读纸质书籍。对纸质书,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没有电子书的划拉,远离了浮躁与喧嚣,沉浸在书香纸韵里,怎一个爽字了得。纸质书更能让我体悟作者心境,其包装、质感、触感、厚重感,甚至墨香,都能让我浮想沉思。

■陈猛猛: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我仍然喜欢阅读纸质书籍,因为阅读纸质书在获得和电子书相同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那种可见可触摸的真实感。读书时,我总喜欢拿一支笔,一边阅读,一边在书页上将打动自己的好词好句用笔标注出来,或是在书页的空白处写几句当时的感触、理解,这都是电子书无法做到的。我将喜欢的书本放在床头枕边,夜阑人静睡不着觉时,随意翻起一本书来读,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与纸质书相伴相随是我永远的选择。

■薛桂梅:因为视力问题,现在我最喜爱的阅读方式就是听书。听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手机上下载听书软件;第二种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第一种方式可以收听完整的篇目,可以专心致志地听,也可以漫不经心地听,而且可以重复听,尤其是对于不理解或者喜欢的片段章节最实用。听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比如做家务时、等候的间隙、睡觉前等。第二种方式主要是用来有目的地选择哪些是需要阅读的书目,因为这个节目时间较短,每期推出一本书,只介绍大概内容、挑选一些精华章节句子分享给观众,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迅速了解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籍。这两种方式相得益彰,让我在视力逐渐衰退的年龄仍然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华文菲:最近几年,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仅看电子书,还听书,但最后感觉,最好的阅读方式还是看纸质书,认真地把一本喜欢的书读完,很有成就感。纸质书方便实用,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读,可以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可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写感想,可以把生字标上注音注解,可以深度理解和吸收,还可以藏书。我还喜欢做家务的时候听书,听书不影响做家务,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丰富知识,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对眼睛也起到保护作用。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我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读纸质书。

■侯淑珍:人到中年的我,因为视力不好,就尝试通过听书来作为自己阅读的方式,晚上睡前听一听,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可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就像雨过地皮干,给自己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记住一些美文佳句了,感觉还是传统的纸质书看着好,品尝着有温度的文字,享受着作者或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分享并感悟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也是一件快事。

■薛文君:在电子时代盛行的今天,我依然喜欢纸质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使浮躁的心渐渐平静,能带你走进文字的深处。纸质文字有可感性,可以看到文字,可以嗅到墨香,可以摸到扉页。这种可感性无疑增进了阅读者与文字的亲密度和融合度,更容易让文字走进阅读者的内心。纸质文字可随处留痕,看到喜欢的句子可随笔勾画、圈点,甚至可以把一时的感悟随手写于书头,留下特殊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一半时随手一折,留下一条深深浅浅的痕,犹如自己旧时的老友,再打开时便是久别重逢,亲切感油然而生。

■贾鹤:科技不经意间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也削弱了读书应有的仪式感和质感。大街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划拉的低头族,却鲜见手捧书本认真阅读的画面。相比手机看书的浮光掠影,我更喜欢纸质书拿在手中的分量,也更习惯手中有支笔可以随时在我心仪的句段间留下标识,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有念天地之悠悠的豁达,却无怆然而涕下的悲怆。

■下期话题:下河游泳之我见

欢迎读者朋友展开讨论,最好能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字。以“姓名+文字内容”的形式,发到邮箱siying3366@163.com,我们会择优刊登。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