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6月2日 星期

那些年的搂麦事


■特约撰稿人 宋守业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可是,过去的打麦场不见了,挥镰割麦的人几乎没有了,那些装麦运麦的大马车、架子车也消失了。随之出现的,是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麦田穿梭的情景,一阵阵谈笑声伴着“隆隆”的机收声在田间飘荡……在这些笑声里,还夹杂着人们对过去麦收的回忆和感叹——回忆过去的辛苦和不易,感叹今日的幸福和轻松。尤其是机收之后,田地里很少再看到有遗漏的麦穗,更让我想起儿时搂麦的那些事儿。

那些年,麦收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全是手工割麦。每到收麦时,总能看到麦田里有许多猫着腰的成年人,一手顺势把要割掉的麦子揽向怀中,一手拿着镰刀遛着麦根,由前向后一拉,不少的麦子就会被割掉放于身后。等一块麦子全部割完或割得差不多时,会有一批人用桑叉把麦子挑到马车或架子车上运回打麦场里。在割麦、运麦的过程中,难免会在田间遗落一些麦子,有的是被割麦人踩到的,有的是在装车时散落的,还有的是被风刮到一边的。为确保颗粒归仓,生产队一定会组织人员拾捡。一穗一穗地捡,显得效率太低、太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竹筢子搂成堆,再装车运走。这就是那个时候不可缺少的搂麦程序。

麦收时,大人们总是很忙很紧张,除了不停地割麦、运麦,还要及时地组织碾麦打场,似乎一刻也不得清闲。那个年代,一到麦收季节,学校都要放麦假,搂麦的事儿就会交给我们这些学生娃去做。一来参加集体劳动是学校的要求;二来还可以按半个劳力为家里挣些工分,所以每家的大人都很支持这事儿,一早就会准备好搂麦的筢子,好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搂麦劳动。筢子规格有小、中、大不同型号,筢子越大,搂得越宽。我们那时年龄不大,一般都是用中型筢。

尽管当时觉得又累又热,可现在想起来也感觉很有意义。且不说能给家里挣工分这个事,最起码让我们及早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为防止因手上出汗导致筢杆打滑或者拉不动,父辈们还会在筢子两边拴根绳子,像牛套一样牢牢地套在孩子们的腰上。每到搂麦时,学生娃们每人都拉一个筢子,十多个甚至二十几个人排成一排,筢子挨着筢子,左手握着筢杆前头,右手在身后按住筢杆往下压,像小牛拉车一样刮着地皮,非常认真地把撒在地里的麦子搂在筢子上。等一棵棵散落的麦子积满了筢子,就把它们卸成堆,再各就各位继续拉着筢子向前走。这时候的竹耙子就好像大地母亲的发梳,被我们这些学生娃刮起一片片飞舞的尘土,直把整块麦地划拉得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样。

往事如烟,时代在变,搂麦的那些事儿早已成为历史,但搂麦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却永远记在我的心里。直至今日,脑海里还时不时就会浮出竹筢子的影子,一遍遍地梳理那绵绵的思乡之意……

■流金岁月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