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6月9日 星期

戏的记忆


■郎纪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社成立有剧团,大队组织有宣传队,演出的剧目是样板戏或折子戏,如《掩护》《卖箩筐》《三世仇》《山鹰》等。那时,我年龄小,戏的内容不完全懂,更谈不上欣赏,看的全是热闹,但有的场景、台词至今仍记得。像《卖箩筐》中“落后分子”胡吉祥挑着箩筐,迈着台步,肩上的小扁担极夸张地上下忽闪着,边扭边唱:“我胡吉祥,好运气,买了两对儿好筐……”当年,宣传队的文艺演出,给缺吃少穿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至今人们谈起来,仍津津乐道。

村里一家弟兄三个都在宣传队,演《白毛女》时,哥哥扮黄世仁,弟弟有点儿“女相”就扮演黄世仁的娘,三弟扮大春。弟兄三个演得入戏,跟真的一样。他们的母亲也在下面观看,看到台上弟兄三个撇腔拿调娘长儿短地喊来叫去,就瘪着少牙没口的嘴,笑着说:“瞅瞅这仨孩儿的鳖形!”

村里还有一个小青年,很是羡慕宣传队里的大哥大姐们,一冬一春排练演出,整天快快乐乐的,还记着工分。他就托关系进了宣传队,可惜腔没腔、调没调,属于“没戏”那种人,但有一点儿,嘴甜腿儿勤。无奈,演戏时,宣传队里的领导就让他扮个“杂巴角儿”,就是匪兵甲、匪兵乙那一类的角色。几年下来,就说了一句台词儿:果然是刘绍山!

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开始流行唱古装剧了。村里想唱戏,但没有钱,有好事者就鼓捣着让各家各户兑钱兑粮食唱戏。

有一年正月十六,镇上有古庙会,街东和街西唱起了对台戏,一台是曲子戏,一台是梆子戏。梆子戏是“窝班”,角儿全,阵容整齐,能开“大部头戏”,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而曲子戏属“攒班子”,多唱些家长里短的“针线簸箩戏”。梆子戏做梦也不会想到会输给曲子戏。原来,我们镇是有名的“曲子窝”,男女老少都“热”曲子。故有俗语:“镇街的闺女不用相,说话都带曲子腔。”

曲子戏赢戏,是因为“抱(bu)台子腿”的人多。

唱大戏,对于整日劳作的农村人说,无疑是一件盛事。戏报贴出去后,就成了十里八村的人们从早到晚议论的话题。请什么地方的剧团呀,唱的是曲子呀还是梆子、越调呀。之所以关心这些,是因为每个村都有喜欢某一剧种的传统,这是根深蒂固的。若剧种合自己的口味,无论再忙也要前去捧场,俗称“抱(音bu)台子腿”,他们往往对某一剧种的名角如数家珍,像唱曲子戏的赵尊玉、田瑞挺、介义太,唱梆子戏的贾妮儿、杨大申,唱越调戏的“大金牙”、孙书戴等。

如果是自己村里唱戏,家家户户早几天就忙活开了,又是割肉、买菜,又是买烟、打酒,又是忙着通知客人,出了门的闺女,老亲旧眷,相好朋友,一个都不能少,比过年节都热闹。谁家招的客多,就说明这家的人缘好、懂礼数,脸上就有神气。

那个时候,礼轻,走个亲戚串个门儿,一串子油馍即可,只要不两个肩膀抬个头就行。实际上,主儿家并不计较这些,图的是人气、热闹。当然,三天大戏唱下来,也是不小的花销。但凡事有失有得,戏唱完了,村里往往会成就几对好姻缘。那年月,职业说媒人很少,给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多是知根知底的亲戚邻里。农家无闲日,一天从早到晚,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没有闲暇扯这些杂事,除非受人请托。今儿个享受了好烟好酒好饭招待,觉得不给主儿家办点儿事,好像就有所亏欠,言谈中就有意往孩子们的婚姻上扯。三扯两扯,主儿家说:“这事儿你就多跑腿儿磨嘴了!”

“别的本事没有,磨磨鞋底儿不算啥。”

俗话说:中间没人事儿不成。就这样,三说两不说,媒就说成了。

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眼下,一到农闲,乡下还是唱戏,但远没有过去热闹了,看戏的还没有卖零食儿、做小生意儿的人多,且多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慢节奏的戏曲艺术,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愿我们的戏曲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青!

■流金岁月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