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真元
人们曾在这里掘土筑寨,因此称寨墙围绕处为寨里。沙澧河绕寨而过,它又植根于广袤的中原大地之中,既有小巷的宁静,也有城市的嘈杂,处于繁华和寂寥之间,人们也叫它河上街。
这次重返漯河,走进寨里,我的愿望就是沿着那里的小街小巷走走,一解思乡情怀,二是怀古幽思。于是,避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潜入熟悉且陌生的故园,瞬间被那些散发着往事气息的房屋所吸引,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分别多年的寨里,也急切地和我倾诉没有尽头的故事,蜿蜒的小街,还有那高高低低的瓦屋都在聆听,静静地错落着幽远和希望,让我的心里生出思绪万千。
漫步小巷,那里断续有行人走动,或匆忙,或闲致。看到满目皆是陌生人,顿时让我发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叹息,两旁的绿树纷纷问我“客从何处来”。越过小巷走入小街,临街的各种商铺,将各色各样的小商品和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摆在门口,为静静的小街增添了几分生气。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水泥街道,黄黄的楼台房屋,整个寨里的色调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古朴,就是一幅画了。沿着寨里的小路边走边看,一座高悬的古色古香的山陕会馆彩楼横亘在面前。啊,这就是我的母校——漯河二中。回廊亭台高低映衬,曲径通幽环境怡人,一排高耸挺拔的白杨树更显学校那些古建筑群的典雅之风。莘莘学子就在此研读背诵,茁壮成长。再往前走,来到沙澧河边,坚固而美丽的河堤顺着寨里逶迤延伸,一直伸到沙河的远方,被那层层的高楼大厦淹没。站在长堤上,放眼望去,寨里宛如沙澧河上的一艘帆船,鼓浪劈波驶向每个人心里的未来。
走进寨里,就走进了历史。往前走,就碰到了历史的硬骨;往后退,就抚到了历史的血肉。即使寨里充满幽远的辽阔,即使高楼和大厦比许多现代城市更为质朴,但是以往的故事顽固地在我的脑际里不停地游走,想必从古朴里走出的风物,本来就带着传承的纯朴和现代的向往。沉浸在繁华而幽静的寨里,我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于是,真诚地呼唤着老同学来到我的身边,携手品味天地长存的哲理,赏析寨里悠远而优美的传说。站到南大街,耳旁仿佛传来往年谋划牛行的细语,忽而兴旺到风华百年的牛行大市;站在东大街,眼前似乎飘进一担胡辣汤挑子,一碗汤精进到极致;站在北大街,又听到剃头匠飞舞锋利刀具的呼呼声,推头刮胡的游方练就一套理发的绝活而成为大师;站在西大街,脑海里叠印出油坊碾盘的咕咕声,还有酿酒飘出的甘醇,当然还有先人们忙活的身影,当初这些前辈们肯定是年轻亮丽的,他们曾经使这历经沧桑的寨里披上现代的光泽,显现青春的律动,他们让寨里现出年轻。
只有在这里,只有在这寨里河上街,时间好像被凝固了:凝固在二中的彩楼上,凝固在喧嚣繁华的牛行街,凝固在包子油馍胡辣汤中。到那些小街小巷去走一走吧!真不知道那棵古槐树苍藤的老根,在时间的河床里扎得究竟有多深?小巷弯径,长长的小路上,印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足迹?两旁房屋的墙垣,沉积着岁月的留痕,在不尽的演变中一代又一代嬗递。
多少年中,多少漯河人从这里走出,又有多少漯河人回到这里。寨里的每一处都在讲述如烟的往事,寨里的每一处都在展望美好的今天,遥想当年,在那座彩楼竖起来的时候,这里曾有过几多留恋,这里的胡辣汤摊旁,又有几多热闹。
今天的漯河依旧美丽繁华。在这座城市里,我的心一次次与往事碰撞,一次次与前辈推心置腹,难以返回。在寨里,在这里,我可以踏着时光铺就的阶石,一步步走向未来,走向明天的繁荣;在这里,细细倾听寨里当年的脉搏和呼吸,细细查看寨里进步的足迹,用我的心,体验他们的爱、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感叹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