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2月4日 星期

粮食记


■苏 辛

立秋之后、秋分之前,玉米成熟。掰完了玉米,砍了玉米秆后,田野会清净一阵子。麦子种上后,过了白露,不待霜降,三五一伙的村人就推着耧,拎着麦种下地耩麦。

拉耧是体力活儿,总得三个人。每人肩上一条宽襻带,系在耧车上,让自己跟土地斜成一个锐角,调出全身力气拉着耧车前进。下完麦种浇一次水,天公如果识趣,这时候最好下一场雨。五六天后,娇嫩的麦苗就探出绿尖尖来。过几天,我们会去地里看看有没有断垄缺苗的。麦苗总是按照事先打好的笔直的垄线生长的,偶有一两处稀疏不妨事,总要缺了一二十厘米才补种。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默,春天的麦苗长势凶猛,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老农说“谷雨炸肚立夏穗齐”,谷雨前后麦粒灌浆,到了立夏,每棵麦子都举着一束带有青青芒刺的麦穗,沉静地站成一片,将初夏阳光筛成极细的微芒。到了小满时节,麦粒差不多就长足了,饱满沉实。此时母亲下地干活,常会揪一把青麦穗回来。尚未干燥的麦芒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扎手,直接把麦穗放在掌心揉上几揉,颖壳和麦芒就被揉脱,再用嘴吹飞它们,掌心就剩下一把柔嫩的青麦粒。如果量大一点,还可以放在簸箕里揉,揉好了把壳子和芒刺簸出去就好。青麦粒可以直接吃,味道清甜,带有青苗特有的香气,口感柔嫩软韧。但我们更多的是炒来吃,不用油,在铁锅里干炒,稍稍加点盐,炒熟后清香嫩韧,有谷物特有的芬芳。也有人直接用麦穗干炒,炒好了再去壳。这是农人才能吃到的恩物,每年只嫌这段时光太短,吃不了几次,麦子就要真的成熟了。

打麦之前先是收麦。在联合收割机出现之前,割麦是个苦活儿。麦子一旦成熟,需要及时抢收,收得晚了麦粒会自行脱落,造成减产。如果决定了割麦,头天下午父亲就会把家里所有的镰刀都找出来,磨得雪亮。第二天清晨四五点,全家人便起床下地去,趁着清晨露水未干,麦秆水分充足,一镰下去刀感十足,比白天经过阳光暴晒后干燥了的麦秆好割一些,另外白天实在太热。割麦讲究穿长袖,一来防止芒刺扎人,二来防晒,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胳膊会被晒伤。大人割麦沉住了气,蹲下身去,再抬头喝水时已经割掉了半垄。孩子有时在后面捆麦捆——拢好一小捆割好的麦子,从中取一二十根分成两束,穗头相交扭结好,秸秆用来捆住麦捆,末梢再扭结,一个麦捆就做好了。捆好的麦捆装满车送到打麦场自家分到的地方去,麦穗朝里,堆成一个大麦垛。晚上每家会派一个人睡在场上,防盗倒是小事,主要是防火。

打麦是需要协作的。同一个队的住户会分好工,按照次序和安排,互相帮忙打麦、扬场、灌袋。打麦有专用的打麦机,麦穗匀速填进去,机器就轰鸣着,一头儿喷出金色的麦粒之泉,一头儿喷出金色的麦秸秆。另外一侧张一张大网,有人用木锨把麦粒扬起来抛上去,来过滤大颗的土石和秸秆。初步过滤后装袋运回家去,再摊在屋顶上晾干。如果要磨面用,还须再细细地用簸箕簸扬,人工捡出细小石子等杂物,才算真的干净了。

收新麦,大人往往会下意识地往嘴里塞一小把麦粒吃。我也好奇试过。新麦粒散发着干蓬蓬的麦香,嚼多一会儿,有新鲜的甜味,略黏略弹,像嚼一小块口香糖。

收完新麦过几天,就要“点”玉米了。打好垄,父母都扛上锄头,我和弟弟一人拎半口袋玉米种,屁颠屁颠跟着他们下地去。用锄头刨出一个坑,每个坑里丢三粒玉米种,盖好土。过五六天来看看出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种。等苗再大一点,还要拔掉那些弱苗小苗,只留下健壮的。

种玉米的事儿要少得多。它抗旱,不需要浇太多水,病虫害也不太多,无非过段时间需要除除草。就看它由小而大,慢慢长到近两米高,秀出一把小扫帚似的雄花,慢慢地,怀里掖上几颗“手榴弹”,“手榴弹”又渐渐伸长加粗,成熟时差不多有尺多长。

玉米大概在中秋节前彻底硬化成熟,而掰玉米是个苦差事。其时,秋老虎正猖獗,却不能图凉快穿半袖去,必须是长袖衣服。因为要钻进玉米地里,又宽又长的玉米叶子边缘有许多小锯齿,会在裸露的皮肤上割出无数细小的伤口,被汗水一浸,杀得人难受。玉米地里又闷热,掰一阵子总得出来透透气。

玉米棒是带着苞叶一起被掰掉的。运回家后,先要撕掉最外层比较硬的表皮,留下内层那几片洁白柔软的,就可以用它们把玉米一穗穗地像编麻花辫一样编起来,编成一大串后,挂在房檐下、树杈上晾干。我的儿童时代,家家屋檐下、院子里、树上,都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串和火红的辣椒串,衬着灰砖、蓝天,成为我最美好的童年画面。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