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对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要求进一步提高体育的分值和扩大影响力。
一些地方的改革不仅公布快,实施也快,随着方案的不断公开,社会上刮起一股“体育课外辅导风”。很多家长在给体育中考点赞的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孩子拿不到高分,参加课外辅导又会增加经济负担。
从现在的情况看,家长让学生参加体育课外培训的主要动机可分为提高体育考试成绩、跟风、促进身体健康、未来职业选择等四类。后面两种情况参加体育课外辅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前两种情况,要不要“另开小灶”呢?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但是必须厘清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政府一定要及时公开论证过程,对项目设置、评分标准、考试形式、分值分布、考试频次、竞赛赋分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去年年底,某地就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方案及解读,明确了“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回应了师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公布的正式方案做了较大的修订,充分听取了家长和专家的意见。例如:取消了视力评分。身体机能指标考虑到了中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个体差异,体现了“自己和自己比”导向。在体能项目标准方面,充分体现了“跳一跳,摸得着;练一练,得高分”的指导思想,只要坚持锻炼,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拿到高分。“8选2”的技能项目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改善场地设施,配齐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真正做到“教会、勤练、常赛”,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以上。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考体育改革的初衷,家长也不需要让孩子参加课外体育辅导班。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