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安小悠
一
小儿六岁未满,上学前班,初习字算术。学校老师教得好,他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并不需要我多费心。每晚写作业时,他习字认真、谨遵师教、一丝不苟,数字整洁规范,并且不许我在旁边,只有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才喊我过去。在那段时间,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背影。
于斗室之中,灯下伏案写字的小小背影,我日日看着,恍然又真实,恍然于昔时在我怀中叼着奶瓶的小娃娃,何时已长大至斯?真实于眼下的他,那思索时凝眉的严肃神情,俨然已有小小少年的模样。我看着看着常常感动,有时竟会忍不住湿了眼眶,内心奔涌着为人母的骄傲……
我在不远处,痴痴望着那个小小的背影,桌上台灯柔柔的光线笼罩着他,在他的发间生成一种更柔软的光晕。那是年华加注在他周身的光环吧!那是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散发出的魅力吧!如果不是怕打扰他,我真想对他说:“孩子,你从这一方斗室出发,读书和习字一日不可荒废,你的未来必是那鸟、那鱼,天高任你飞,海阔凭你跃……”
二
每天中午下班时,正逢中学生放学。走在路上,常能看见成群的学生背影,他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欢快的小鸟,打着闹着往前走去。男生穿着蓝色的校服,女生穿着红色的校服,极具青春气息,让人无端想起那晴朗的天空、燃烧的火焰……
我原本跟在他们身后,不久也被簇拥其中,仿佛成为他们的一员了。每每此时,我都不免生出时空穿梭之感,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看见了少年的自己,一样是穿着校服,一样是三五成群地打闹着,诉说着年少为赋新词强说的离愁、文学梦以及穿越世界的旅行;讨论着那个最帅的男生拒绝了谁,最终又喜欢了谁;或吐槽校园的枯燥和某位爱拖堂的老师的不近人情;同时满心幻想着、憧憬着长大后的样子……
过了而立之年,为人妻,为人母,深夜饮酒,杯子与杯子碰在一起,却听见了梦碎的声音,便又开始怀念年少的时候。在十字路口,他们有的被家长接走,有的骑上单车呼啸而去,还有的在步行。我慢慢走着,直到他们的背影一个也看不见。他们是一群在地上稍作停留的雏鹰,注定是要飞的,未来是他们的……
三
那日黄昏,我漫无目的地走着,前面是一个民工,从背影看,约年已花甲。他白发苍然,穿着一件格子衬衫,散着扣子,黑色的裤子和鞋面上满是泥灰,手里提着一个水杯,应是附近工地上刚放工的工人。他的脚步铿锵有力,透着劳作一天收获的充实感。玫瑰色的斜阳照在他微驼的背上,本是寻常情景,那一刻竟仿佛行走在一幅油画里了。都市繁华,他在前默默走着,我在后悄悄跟着,岁月的追光灯照着,天地之间只剩我和他……
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想起父亲。今年57岁的他,年轻时终年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在外打工,他是最年轻力壮的。那时,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里面除了棉被和衣物,还有母亲制的辣酱——父亲年轻时嗜辣,无辣不下饭。母亲、弟弟和我站在门口,目送父亲一步步远去,他挺拔如松的背影,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如今,一起出去打工的团队里,他几乎成了最老的那个。成家后我没再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但看到类似的背影,我总能想起他。我真懊恼自己的无能,我何时能让父亲停下操劳,在家里安享清福呢?
行走在人间,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背影,孤单的、热闹的、寂静的、欢乐的、悲郁的……可大多都不会在意,能记下的这些,却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了。一个人独处时,想起这些背影,我那渐枯的心田和疲惫的眼睛仿佛注入了一汪温清的溪流,注入了一缕轻柔的光彩,眼睛变得灵动了,而心田的原野,冬去春来,已泛起了生命的绿意。
背影 苗 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