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月,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
沈从文的腊八粥:闻到香味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要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流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老舍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豆,像“农业展览会”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庙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仔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