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邢俊霞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文历史,尤其是老街旧巷。如果赋予生命,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田子坊对上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就是宽窄巷子之于成都、南锣鼓巷之于北京、鼓浪屿之于厦门、户部巷之于武汉。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窄窄的巷子四通八达,里面分布着密集的文艺小店。我曾来过这里两次,这窄窄的小巷里的一切让我不能自已,所以才有这第三次之行。
这里是盛产回忆的巷子,这里的每一块儿墙砖、每一个角落、每一间铺子都让人浮想联翩。田子坊灿烂的旧梦留在白墙灰瓦间,留在巷道的绿皮邮筒上,留在店铺面前旧上海美女的海报里,留在一间间古旧的民宅里。
田子坊里的多层建筑已经失去昔日的光泽,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曾经气派的入户门已破旧不堪,木门的每一次开闭,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试着问咖啡店店主居民楼的情况,他说,那些曾经的大户人家搬到居住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了,剩下的除了一些老人,就是租住在这里的外来经商人员。
走近门前的一株梅花,虽栅栏围身,但它爬满皱纹的枝丫伸出好远,争着抢着去栏外探春。如果画家在此,此景入画,想必是不错的。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崔道融,他看到数朵梅花初绽,洁白如雪,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却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于画中。他就很担心梅花难以入画。他说:“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抬头看,谁家的窗户上绿意点缀,三五盆绿植随意摆放,枝条自然生长,爬到哪里,哪里就绿意盈盈、生机盎然。
我在田子坊的巷子里来回走动,捡拾一个个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故事:身着旗袍说话嗲嗲的女店员,手中举着小糖人的老奶奶,操着各国语言的外国人……偶尔,也会遇见不施粉黛的女子,长裙飘飘,迈着慢悠悠的步子在那些文艺小店流连。蓦地,一阵箫声凭空而起,是谁淘到了心爱之物,忍不住吹上一曲?循声望去,一位老人端坐在小店内,头戴一顶西部牛仔的帽子,箫声在空中飘荡。
田子坊的兴盛不衰应在于杂,九曲十八弯的里弄店铺密集,老上海的闲适、新上海的时尚,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居身此地,场景入目入心,时间久了,倒有些恍惚,竟不知身在何处、居于何时。我想,这便是田子坊的魅力所在吧!
小巷的出口处,不知是谁家的猫咪慵懒地踱着步,丝毫不怕我的注视,也不躲闪,懒懒地看了我几眼,然后慢吞吞地走到墙根处,晃了晃腰,找了个舒适的姿势斜靠着墙卧下,眯上眼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盹儿。
世间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此。
■人在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