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3月16日 星期

高跷世家


■郎纪山

走高跷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我们这里叫“走高腿”,也叫“玩故事儿”。

早年间,乡下的村里都供有“社”。“社首”多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负责收取祭祀活动的费用,一般按农户的田亩数分摊。祭祀活动多在农历正月举行,称作“春祭”。以打铜器为主的叫“铜器社”,玩肘搁的叫“肘搁社”,走高腿的就叫“高腿社”。

澧河北的小栗庄村就有“高腿社”,高腿扭得最好的是开剃头铺子的栗老泮,会走“文跷”,也会走“武跷”,“花花棍儿”更是打得出神入化。

所谓“武跷”,就是表演者表演时炫绝技,多是些跳板凳、翻桌子一类的惊险动作。当然,“武跷”不是一般人会走的,没有个三年五载绝练不成。而“文跷”的重点是扮相和扭逗,要么唱功好,要么扮成丑角,动作滑稽且极度夸张,说白了就是逗乐子博人开心。

听老人们说,当年栗老泮的爷爷就是走高腿的好手。擅长“武跷”,跳板凳、翻桌子,如履平地;劈叉、翻筋斗、金鸡独立,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从未失过手。据说,有一年,九店街正月十六古庙会,街东、街西唱两台大戏,人山人海。一听说澧河北小栗庄的高腿社出动了,看戏的人潮水般涌过来,澧河上临时搭建的草桥上挤扛不动,掉进河里的就有好些人,为的就是要看小栗庄高腿社的“翻山”表演。表演“翻山”的就是栗老泮的爷爷。所谓“翻山”,就是腿上摽着四尺半的“高腿”,翻越三个高高摞起的八仙桌。

栗老泮的父亲擅走“文跷”,扮旦角,以饰《水漫金山》中的白蛇为拿手戏。他不但扮相俊俏,还天生一副婆娘腔,一曲“哭阳调儿”唱下来,千般的愁苦万般的哀怨,任你铁石心肠也会落泪。

可惜,这些都是听老辈人传说而已。

栗老泮初中毕业后去部队当了兵,复员回家后在镇街上开了一间理发店。从此,栗老泮就成了一个剃头匠。但进入腊月,栗老泮就鼓动着村里人玩高腿、排练节目。说是忙活一年了,精神生活也该丰富丰富了。栗老泮没当兵前就玩过高腿,不过不是挑儿头的,只跟在表演队伍里充个人数。那时他正当年,又有一副好身板,几年下来就成了高跷队里拔尖儿的。

大概是1977年正月,公社举行民间艺术大赛,轮到小栗庄的高跷队出场了,栗老泮脸上涂了彩,着一身黄色服装,踩着鼓点儿,前走后退,手舞“花花棍儿”走在队伍前头。那三尺来长的“花花棍儿”,忽左忽右,上下翻飞,黏在手上一般。击左肩击右肩、击肘击膝、击后背击前胸,七星铜钱哗哗作响,似珠落玉盘,如雨打芭蕉,引得观者阵阵喝彩。

高跷队时而表演“满天星”,时而表演“八卦阵”,似天女散花,若游龙摆尾。“过场”走罢,开始表演“武场”。栗老泮先表演了一番“劈叉”,算是热身。压轴戏是表演“骑驴跨栏”。本来是表演“跳板凳”的,有好事者竟把体育课上的跨栏搬了出来,这就增加了跳的难度。十多道齐腰高的跨栏一溜摆开,只见栗老泮手扼缰绳,嘴里不停吆喝着,“骑”一头纸糊的“犟驴”蹦蹦跶跶地过来了。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看他如何“骑驴跨栏”。只见栗老泮缰绳一勒,吆喝一声“嘚喔”,两条腿儿的“犟驴”连蹦带跳就窜过了第一道跨栏。等众人回过神儿来的时候,十几道跨栏已经跳完了。观者惊呼不已:真算神了!

这一下,栗老泮在全公社算是出了大名。

后来,栗老泮上了年岁,真正成了老泮,高腿年年走,就是玩不成“武场”了。但每年正月十六古庙会,栗老泮总会扮成“老婆儿样”,着一身大襟儿老蓝布衫,布衫上缀着小手巾儿,扎着裹腿,头戴花白的假发,脑后的发髻用网子网着,打扮得齐整整的,一手拿着芭蕉扇,挎个小竹篮,像是去闺女家走亲戚。一路上,他屁股扭得跟推着小车儿似的,还瘪着少牙没口的嘴不停地和围观者说俏皮话儿……

个人简介

郎纪山,1962年生,舞阳县郎庄村人,教师,曾就读于许昌师专中文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后中断。2017年,重温写作旧梦,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反映家长里短的小文,力求展现父老乡亲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旨在为常人立传,书写他们的苦乐人生。曾在《漯河日报》等发表文学作品50余篇。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