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新
对湘西的神往,始于早年读过的沈从文的《边城》。一座城,因为浸润了文化,所以就对它有了一种向往。说是感受边城,其实就是感受边城文化。
站在北城门的城墙上抬眼望去,边城被沱江一分为二。南北两岸,临江的吊脚楼鳞次栉比,一座虹桥横跨江面,把沱江两岸最为繁华的地段连接了起来。江边巨大的水车悠悠旋转,守望着边城。江上无数艘方头窄身的小船满载着游人,一路歌声悠然漂向下游。
远处,苍山含翠。靠山的南边是边城的主体,城里的老民居都是灰砖青瓦的湘西独门小院,一条条小巷弯弯曲曲地把这些古色古香的房子连缀成一片迷人的风景;一条条石板小街上,行走着背着背篓的土家人、满戴银饰的苗家人、行囊满肩的外地人。这座老城虽然只有3万多人,却接纳了数倍于己的前来观光的游客。
转过身来,鸟瞰北城门下,有一排过江的跳石方方正正,立在水中,过河的人在上面矫健地走过跳过,就如走在平地上一样,没有害怕的神情。与它平行又紧挨着的是一座贴水的木板桥,木板用抓钉抓住,很随意地搭在几块石头上,人走在上面微微有点起伏,江水在桥下缓缓流淌。
手扶着古老的城墙,我似乎触摸到了历史的厚度。透过城墙上的垛口,强烈的博大感向我袭来,我想:任何一个到过边城的人都会感慨万千——感慨它历经战乱仍一路风雨兼程,感慨它饱历沧桑依旧卓然立世。
走下城墙,我穿行在小巷的石板街上,脚下听得出淙淙的水声,正是“人在石上走,水从脚下流”。街道并不宽,只容下三五个人并排行走。两旁开满了店铺和作坊,一家挨一家,店铺以卖银器为主,作坊主要加工姜糖。这里的姜糖以熊氏姜糖最为有名,我看过他们拔糖的情景:或男或女,挽起衣袖,在作坊外墙上的木桩上把那已熬好的糖拔得晶亮。
我在街道的转弯处遇见了一位身着苗服的老人,胸前挂着笙、笛、唢呐,有几个人正在听他吹笛,宛转的笛声不时吸引着路人驻足聆听。小桥旁、作坊边、台阶上,总能看见有美院的学生在写生,他们告诉我,这里是画家的天堂。在这座边城里,似乎随处都可以嗅出一股文化的气息,本土的、外来的,这是我在别处从没有过的感受。
我信步走着,走过朝阳宫,走过文庙,走过回龙阁,走过天王庙,我不知这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在边城,似乎每一段城墙都凝结着传奇,每一块街石都蕴藏着诗话,每一栋屋宇的宅地里都生长着一种文化的根须。我被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彻底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