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6月28日 星期

古寺遗址话沧桑


大悲寺遗址是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本报记者 张晓甫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日前,记者来到舞阳县吴城镇惠庄村大悲寺遗址。在惠庄村西北角,记者看到一个明显比周边的土地高出许多的高岗,走过一座雕刻着莲花等花纹的石桥,“大悲寺”三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寺庙的西边矗立着两块风蚀斑驳的石碑,字迹模糊,记者勉强看出右边一块石碑上的落款是“乾隆四十六年辛丑桂月吉日敬立”,上面还有石匠张镕、塑匠杨悦文、泥匠张琯、木匠杨国相等人的名字。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乾隆四十六年是1781年,桂月是八月,也就是说到今年八月刚好距今240年。左边的一块碑石上的字迹更加模糊,记者依稀看出“雍正十二年重修”的字样,距今已有287年的历史。

“有关惠庄村大悲寺的文献资料一直比较少。”舞阳县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漯河以前属于许昌地区,一些有关大悲寺的历史资料保存在许昌市博物馆,包括后来舞阳县文化馆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壶等器物,也被陈列在许昌市博物馆。

15年前,来自禹州市的王德安看到惠庄村大悲寺的状况后,主动当起了守护人。“以前村里一名老教师给我看过一些资料,说这个寺庙修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距离现在有600多年了。”王德安告诉记者,他刚来的时候寺庙里面有几株柏树和槐树。记者跟着王德安走进寺庙,看到寺庙的布局像一个四合院,东边是高高的院墙,西边有两间瓦房,正殿里摆放着一尊佛像。

“小时候在这里玩耍,院子里还有一个很高的木塔。”惠庄村70岁的村民吴付冇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顺着木塔延伸出来的木架子爬到上面玩。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遗址上种了小麦,那座十几米高的木塔也被分拆,木料有的被村民拿走用作房梁,有的被移作他用。

在吴付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个4米多深的大沟旁。吴付冇小时候常和同伴在这片遗址周边的水沟里捉一些鱼虾拿回家炒了吃。现在,深沟已经没有一点水,里面长满了杂草。

记者在一个刻有“大悲寺遗址”的黑色石碑上看到了这个遗址的一些简介:遗址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吴城镇惠庄村北,遗址为台地,椭圆形。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230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深4米的大沟,为通行道路。在断崖上可以看到地层关系及部分遗址、遗物。大悲寺遗址文化层厚2至3米,今发现有灰坑、房基、窑址、墓葬等遗迹,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纹饰多为蓝纹、绳纹,出土器物有鸭嘴形足罐形鼎、高领鼓腹圆底篮纹陶壶、小口尖底瓶残片、彩陶壶、高领缸、陶环、陶纺轮、彩陶和红陶片;石器主要为石斧、石镞等,其他尚有较晚期的陶豆。

舞阳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悲寺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文化聚落、人群、社会等演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豫中南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