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7月5日 星期

30余年磨“一刀” 传统技艺焕新彩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无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山水树木、人物形象,只需一块木头便能再现大千世界,这就是中国传统技艺——木雕的魅力。这一传统技艺在漯河有悠久的历史。今年,舞阳的王氏木雕被收入我市市级非遗名录,其传承人王敬民因精湛的技艺被业界称为“王一刀”。近日记者采访了王敬民,揭秘王氏木雕在沙澧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感受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阳木雕 技艺精湛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所以其在工种分类中属于“精细木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时期木雕工艺日趋成熟,唐代木雕工艺趋于完美,元明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明清时期是古代木雕艺术的另一个高峰。

舞阳的木雕行业从清朝开始繁荣。那时,北舞渡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的商人云集此地,于乾隆年间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如今山陕会馆已不复存在,但会馆中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彩牌楼至今保存完好,成为舞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山陕会馆彩牌楼造型设计匠心独具,木雕遍及楼体,主坊、侧坊的每个部分都充分体现了精湛的木雕技艺。由于工程浩繁,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鲁班下凡助建的传说。因兴建会馆,当时很多能工巧匠来到舞阳,使得木雕技艺在舞阳流传开来并不断传承发展。王氏木雕是在清朝末年兴起的,历经四代,传承至今,成为舞阳县木雕行业的主要代表之一。

王氏木雕 传承百年

如今,王氏木雕在现任传承人王敬民的不懈努力下,佳绩不断。今年5月,我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期满,王氏木雕成为市级非遗项目。

今年51岁的王敬民现居住在市区滨河路昌建外滩小区。王敬民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的一名木匠,当时主要是给家具雕花,其技艺精湛,形成了王氏木雕独特的风格。“1936年,我祖父带领王氏木雕的工匠们到西平县发展了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回到舞阳,继续发展王氏木雕。”王敬民说。

受家人影响,王敬民从小就喜欢木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族手艺,1987年,17岁的王敬民只身一人到浙江省东阳市,拜木雕名家胡正团为师,系统学习木雕技艺。

木雕是一个细活儿,需要耐心和极强的专注力。王敬民说:“求学期间的生活单调而辛苦,却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每每雕到兴起,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有时候感到口渴,倒水的时候一看表,已经是凌晨了。”

历经磨难 初心不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敬民跟师傅学艺三年,木雕技艺日趋成熟,决定离开师傅,一展抱负。

理想虽然很美好,但成功的道路却充满坎坷和艰辛。

1990年,王敬民开始用木雕手艺养活自己。但那时国内木雕市场行情较差,他的作品销售不佳。迫于生活的压力,王敬民在20年时间内走遍浙江、广东、四川、上海、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边工作边访师拜友,博采众家之所长,提升技艺。

“那段时间主要是在各类工厂做木工活儿。”王敬民说,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木雕事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舞阳一位餐馆老板请他修复明清仿古家具。靠着这份工作,王敬民逐渐在家乡有了名气,也有了客户,收入渐渐稳定。之后,王敬民开始专注于木雕创作。2010年以来,他先后在郑州和我市源汇区成立了木雕工作室。

守正创新 取得佳绩

从事木雕30余年,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王敬民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家具雕刻、仿古装修雕刻、工艺品雕刻、根雕创意设计雕刻等,其雕刻的梅花堪称一绝,一刀下去就有一刀的神韵。“一刀传神”是很多业内人士对王敬民的评价,让他获得了“王一刀”的名号。一些大型的木雕作品他两个月就能做好,简单的花鸟鱼虫一天时间就能完成。

如今王敬民在木雕界已颇有名气,创作作品上万件,很多作品被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收藏,有的远销东南亚。其中,《一路清廉》《盼归》《红梅赞》等作品在省、市大赛中获奖,《爱拼才会赢》被郑州自然博物馆收藏。2018年,王敬民被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评为高级根艺美术师。同年9月,在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举办的第十三届根雕展中,他的作品《雪中梅》获金奖。

“木雕不仅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老手艺,更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王敬民说,文化的传承是一场接力跑,他一定握好手里的刻刀并把木雕技艺传承下去,让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王敬民在进行木雕创作。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