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7月5日 星期

清河相声社的 发展困境与对策


■张盼盼

近年来,随着相声热度渐升,涌现出“非遗有范儿”“喷空”“相声新势力”等较为火爆的曲艺小剧场,但同时有些小剧场也出现了经营困难、投入大、收益少、艺术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

漯河清河相声社自2017年成立以来坚持常规演出600余场,从单一的相声表演,发展到如今河南坠子、相声剧、喜剧小品、快板等多种表演形式共存,演出视频在抖音、优酷、微博等网络媒体保持较高点击量。同时,清河相声社还经常下基层,将曲艺艺术送到学校、敬老院、农村、社区等。清河相声社的发展引起了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的关注,7月1日,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一行到清河相声社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清河相声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表示未来会给清河相声社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本文以清河相声社为例,以此次座谈会内容为纲,以各位专家的发言为主要内容,从清河相声社发展现状、小剧场运营困难原因、运营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分析曲艺小剧场的发展思路。

清河相声社目前仍处于培养观众阶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漯河观众很少有机会看到整场的曲艺演出,对于相声、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快板等曲艺艺术更是缺乏了解。

2017年,毕业于漯河市第一中专的张科举率先在漯河开始了相声小剧场的实验。清河相声社初期发展困难,两次按下暂停键,后在市曲协、河上街景区的支持下,在大汉河上街重新挂牌开演。2018年,张科举凭借相声作品《我要幸福》荣获市第三届职工文化艺术节二等奖;2020年他拜师漯河相声演员宋清文先生,成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宝璋的再传弟子。清河相声社致力于挖掘濒临失传的相声作品,进行加工后搬上舞台,同时也创作具有漯河特色的相声段子,将漯河文化通过舞台、自媒体等推广开来。

目前清河相声社在漯河已有两个演出场所:河上街剧场每周四至周日晚上演出,亚细亚梨园剧场周六下午演出。演出内容以相声为主,穿插快板、河南坠子。据观察,现场观众以“90后”“00后”居多。每年清河社都要走进漯河十多所学校进行义演,他们开展的“曲艺进校园”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传统曲艺文化。

在座谈会上,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们分析了小剧场运营困难的原因:一是成本高,收益低,资金压力大。二是作品创新不够,新作品太少。三是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专家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艺术标准也越来越高。小剧场形式符合这种需求,应从文化部门、市场、自身水平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小剧场的不断发展和跨越。

一是希望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扶持机制。曲艺小剧场市场准入门槛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也低。小剧场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注册、税收、管理上给予便利,在演职人员的职称评定上给予相关认证。同时,文化主管部门要给有社会责任心和文化创造力的小剧场相应的扶持资金,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上予以倾斜。

二是深化与当地学校的合作,培养人才。学校既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曲艺艺术的传承实践基地,也可以有计划培养编、导、演人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校园体验活动,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观众。

三是建立专业运营团队,拓展消费市场。小剧场的运营需要通过周密的投资预算,有步骤地开展年度展演计划、演出节目编创、演员培训排练、演出通告、市场营销等,其中市场营销包括演员的宣传推广、活动策划组织、优惠促销活动的开展、演出票价的设定与销售等。通过多手段组织宣传,从而吸引更多人对曲艺产生兴趣,达到培养广泛观众群体的目的。

四是做新时代曲艺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河相声社应多向湖南“笑工厂”、郑州“喷空”学习,精准定位剧场。从业人员也应多观摩优秀作品,勤向名师求教,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曲目并锤炼精品,在继承中求新求变、说新唱新。

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认为,漯河是曲艺氛围比较浓厚的城市,涌现出李冬梅、乔聚坤、宋清文、李新华、白金山等一批优秀的曲艺工作者,希望清河相声社的演员们找准定位、练好功夫,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省曲协副主席陈冠义、著名快板表演艺术家黄文涛在会后为清河社的演员们进行了相关指导与培训。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