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荷花(左)和孙凤铃(右)在作画。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有句话叫“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张荷花老人却在退休后才开始苦练工笔画。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她在一张张宣纸上画出了幸福晚年。7月16日,记者采访了张荷花。
2019年,在双汇广场举办的一场书画展上,张荷花被一幅名为《出水芙蓉图》的工笔画深深吸引,开始学画工笔画。
对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张荷花来说,画工笔画是一件难事。起初张荷花选购了一些专业书籍,临摹上面的名家名作。后来她听说市老干部大学有国画班,就报名参加,有了老师指点,才算是入了门。
画工笔画需要先白描构图,然后一层层渲染上色,特别讲究技法。张荷花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但牡丹花好看却不好画,画一幅画就要花费数周时间。“工笔画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让花瓣达到渐变效果,往往要晕染几十遍。”张荷花说。
牡丹因品种不同,花瓣也不同。张荷花常常到沙澧河畔种有牡丹的公园里观察花的形态。“工笔画注重写实,要画得传神,不能只靠临摹。”张荷花说。
张荷花每天都要抽出时间作画。刚开始丈夫并不理解,后来看到妻子乐在其中,才慢慢转变了态度。每次拿起毛笔,张荷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将生活琐事都抛在脑后。
在张荷花家中,随处可见她的作品。一些作品不仅得到家人夸奖,邻居也赞不绝口,这让她颇有成就感。每次有人向张荷花要画,她都很乐意赠送,因此她成了小区的“名人”。“我才接触工笔画两年,只是学了些皮毛,我的画在专业人士看来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张荷花说。
张荷花将画好工笔画作为晚年的一大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创作。她也希望所有老年人都能找到人生目标,让原本波澜不惊的生活泛起一些涟漪。
采访当天,在八一路社区活动室,记者还见到了同样喜欢画工笔画的孙凤铃老人。她自今年年初开始学画,有了新的追求后,她的生活不再单调。“有的老人喜欢跳广场舞,但我喜欢安静,很适合画画。”孙凤铃说。
孙凤铃开始学国画时连毛笔都不知道怎么拿。“画一朵花的轮廓就要花一天时间,更别说调配颜料的难度了。”学画遇到挫折后,孙凤铃一度想放弃,但看到张荷花用时两个月创作的《富贵双寿图》,她有了坚持的动力。“都是没基础的人,荷花能画这么好,我也可以画出好作品。”孙凤铃说。
目前,经常在八一路社区活动室作画的八位老年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周都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记者采访的时候,张荷花和孙凤铃正在为如何给宣纸刷底色而争论,两人足足花了一小时才调配出满意的仿古色。
老人们的晚年时光,就这样在画卷上流淌。采访结束时,孙凤铃和张荷花告诉记者,她们要在作品中渲染出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