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亮
前不久,我们来到革命老区确山竹沟。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仿佛回到了昔日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岁月。
竹沟位于桐柏山和伏牛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带,因沟河沿岸“簧竹茂盛”而得名。早在1926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组织。这里即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和他战斗过的地方,又是河南人民抗日的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重要发祥地。从竹沟走出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80多位省部级干部,有100多位将军先后在这里战斗过。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是流传在竹沟的民谣。刘少奇同志曾这样概括竹沟:“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在竹沟革命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份份充满激情的手稿、一件件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实物,无不记录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再现了竹沟人的大无畏精神。这里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光辉印迹,豫、鄂、皖、苏等地区的党组织在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取得了辉煌战绩。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过的旧址,脚踩着灰砖铺就的路面,触摸着历经风雨的灰砖瓦房,院内的一草一木都使我浮想联翩、感慨良多。顺着青砖铺就的甬路,我来到当年刘少奇同志工作过的房间。室内陈设着刘少奇使用过的办公桌椅和一些其他用具。置身此处,仿佛看到彻夜长明的灯光下,刘少奇同志凝神奋笔,正在专心致志地修订《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时至今日,这部著作对党员干部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刘少奇同志办公室的窗前栽有一棵石榴树,枝壮叶茂,花红似火。讲解员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了有关石榴树的动人故事:1939年,刘少奇同志千里迢迢从延安来到竹沟后,亲手栽下了这棵树。“竹沟惨案”发生时,反动派听说这棵石榴树是共产党的“大官”栽的,便把它连根拔起。待敌人走后,竹沟的老百姓又偷偷把石榴树栽回原处,使之得以成活。
《江山》的主题歌中有这么几句歌词:“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的生命源泉。”歌词道出了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一如被竹沟老百姓奇迹般保存下来的石榴树。党和人民只有抱得像石榴籽一样,才能筑就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才能无往而不胜。
聆听着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我不禁心潮澎湃,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同志,我绝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而是要学党史、悟思想、守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在晚年退休不退志,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发挥余热。
在确山竹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新时代竹沟日新月异的变化。竹沟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全新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大潮之中。
红途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