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
案例:
67岁的李阿姨因丈夫过世,独居两年。她说:“我很害怕清晨,醒来后感到很孤单,备感焦虑。”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也时常带给她沮丧感,比如在超市买瓶辣椒酱,回到家里却拧不开盖子,想了很多办法才打开,双手酸得要命,但这类小事也不能打电话让孩子回来帮忙。“还有感冒发烧的时候,没力气做饭,心情很不好。”李阿姨说。
72岁的王大爷离异20多年,已习惯独居生活,但逢年过节或到特定的社交场合仍会感到不适应,觉得自己和热闹的环境格格不入。
分析:
独居生活因为缺少家人和伴侣的陪伴,不可避免会带来情绪的变化,比如孤独、焦虑、抑郁、沮丧、价值感欠缺等。生病或行动不便时,独居老人更会感到脆弱无助。
另外,大家普遍认为独居老人性格古怪,难以相处。周围环境的频繁暗示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独居老人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降低,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
对策:
积极看待独居生活。对独居老人来说,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物品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习惯来摆放,饭菜可以只烧自己喜欢的,不用照顾他人的口味和要求等;独处时可剖析内心,更明白自己的真实需要。人生是一趟列车,因上下车的时间不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一段独居时光,因此应对独居老人多一些包容,尊重、理解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学会自我呵护。比如用有意义的方式打发空闲时间,通过运动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阅读陶冶心灵的书籍、泡热水澡或做按摩获得感官享受、给老朋友写信、参观博物馆或去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旅游等。
加强亲朋互动。在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与亲朋好友互动,密切双方关系。有能力的老人也可帮助亲友照顾小孩,从共享的喜悦中加深彼此的认同感,继而获得亲朋好友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以增强个人应对外在压力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扩大社交范围。独居老年人应多走出家门,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老年大学、老年夏令营,也可以把社交搬上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多样的社交活动不仅让老人生活充实,维持热情和活力,还可强化老年人的意识感,使肢体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个人生活满意度并改善健康状况。
社区提供支持。社区可搭建平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老人的社会参与感,比如利用民间组织和慈善团体招募老年志愿者,成立独居老人互相小组,以结对子、走访的形式关爱独居老人等。大家要共同努力,提高独居老人的社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