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晋生
井冈山是我们向往的英雄山,那里处处传颂着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初秋时节,我们这些来自九省市的27名老兵相聚井冈山,重走红军路,体悟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临近中午,我们不顾长途跋涉的疲累,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迫不及待地走进展厅,站在英烈墙前,聆听讲解员的讲述,看着英烈名录,两眼含泪。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当时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在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就有4.8万名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将近有60人牺牲。“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年42岁的他和战士们一起,每天往返100多里下山挑粮。在茅坪八角楼的一栋土砖结构的屋子里,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盏油灯、一张木床,就是毛泽东的办公和生活场所。当时,革命形势异常严峻而艰苦,就是在这里,借着微弱灯光,毛泽东同志思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我们来到黄洋界,才理解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的真正含义——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那时的红军是多么勇敢,信念是多么坚定,战争是多么残酷,胜利是多么不易。
一路瞻仰,一路感慨。吉林籍战友陈希德指着展厅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说,那时的红军,纪律严明,不拿农民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样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所以才有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井冈山精神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一天的参观和学习,让我们感慨万千。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走出博物馆,回望八角楼,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微风扑面,满山葱翠,顺着毛泽东同志当年指挥红军战士的方向望去,我们不仅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过往,也听到了新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