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宁
秋风起,蟹脚肥,赏花饮酒品蟹黄。每当金风四起、菊蕊飘香的时节,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持螯赏菊。这既是在品尝美味,也是在享受季节,因为制作美食和食用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所以它不同于平时的打牙祭,比如办蟹宴、赏花品酒、邀朋作诗等。
人们常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比喻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已不可考,吃蟹历史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南北朝时则出现了“鹿尾蟹黄”这道菜。鹿尾巴,清代两江总督尹继善最喜欢吃,但他没有和蟹黄一起食用,因为他的朋友,清代美食家袁枚认为“蟹宜独食”,蟹为至味,与它物合烹太可惜了。
蟹既为天下至味,人人喜爱,人们免不了要大吃一番,民间有“螃蟹节”“食蟹节”等,大多在重阳节前后,尤以江浙一带最流行。此时,普通人家登高品蟹、聚会食鲜,文人雅士相互宴请、饮酒赋诗,很是热闹。《红楼梦》中,贾府的宴会上,人们做了很多诗,宝玉有两句是“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多少有点自己的写照。“无肠公子”典出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登涉》:“无肠公子者,蟹也。”蟹是有肠的,但肠不能吃。蟹的第一对脚叫“螯”,林黛玉诗中就写道:“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很形象。“持螯”是吃蟹的代称,《世说新语》记载:晋代毕卓曾说一手持螯,一手拿酒,便足了一生。可见蟹的魅力。
画家丰子恺颇具爱心,曾画《护生画集》,也一度戒荤,但戒不了蟹,他对女儿说:“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据丰一吟回忆,他父亲吃螃蟹吃得很干净,蟹壳里绝不留一点肉,理由是:“既然杀了这只蟹,就要吃得干净才对得起它!”难得的是,丰子恺每次吃蟹总要把蟹钳做成“蝴蝶”,一到秋季,他家墙上就贴满了“蝴蝶”。
诗人作诗,艺术家做“蝴蝶”,有考据癖的人就要对蟹名做一番探究。民国文人包笑天做了一篇《大闸蟹史考》,说捕蟹的人在港湾里设一个用竹编成的闸,夜里放一盏灯,蟹见灯光即爬上竹闸,人就在闸上一一捕获它们,这就是闸蟹名字的由来,个头大的就叫大闸蟹。
蟹品种繁多,自然良莠不齐。五代时后周大臣陶谷喜欢吃蟹,一次出使吴越,吴越王在宴席上摆出各种螃蟹,从大到小十几种。陶谷笑着说:“这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这就是成语“一蟹不如一蟹”的由来。从进步的角度来说,人们做事要一事比一事更好才对,吃蟹也如此,希望大家吃得文明、环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