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孙幸福
我曾多次去新乡的郭亮村,这次到了一个叫回龙的冷门景区。看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楼房,我不禁惊问:这还是那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回龙村吗?导游说,这正是回龙新村。
千百年来,一面200米高的悬崖峭壁,把回龙村隔成崖上和崖下两部分,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通道,崖上300多口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下过山。明清两朝祖籍在当地的官员志士募捐化缘、凿石修道,数百年前仆后继,也只是在悬崖上凿了一条二尺宽的“天梯”。但悲剧时常上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18条生命摔死在“天梯”下。1993年,已经走出大山、在大城市创业、拥有几百万资产的张荣锁实在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们,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回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经过几年准备,他带领群众大干三年,靠着愚公移山的执着精神,硬是用双手打通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更是在200米高的悬崖上凿出1000多米长的S型隧道,让所有村民都能走出深山,实现了数代人的梦想。
进入那条著名的隧道,洞壁粗糙,仅能容两辆中巴车对开。和郭亮村的挂壁公路一样,为了解决光线和通风,隧道隔一段就凿开一扇“窗口”。出隧道就是清风关,就是过去的崖上,再往上去是老爷顶。穿关不远,坐上索道缆车,可以尽情欣赏太行景色。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太行山的红岩绝壁是独一无二的,远远看去,绵延起伏。最壮观的精华聚集在老爷顶周围,这里的绝壁如芙蓉出水,又似彩虹飘逸。这些绝壁,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杰作,由一层层红白相间的砂粒组合而成,地理学称之为丹岩。
下缆车要步行走一条窄窄的蜿蜒曲折的石道,有近千个石阶。沿阶而上,绕过将军峰,穿过三天门,有一块略显平坦的观景平台,可供人歇脚。此处耸立一块天然形成的、数十米高的“情侣石”,旁边还有一块镌刻着爱情宣言的忠诚石。我居高临下环视周围风光,真是群峰拱翠、万壑堆云,西南方向是依然高高的老爷顶,西北方向可以看到山西省的王莽岭景区,向东看到的是势如奔龙的群峰。此时的云海更是迷人,初看时雾尚在山下,转眼间就冲上了一千多米高的山顶,其势汹涌澎湃,像海浪翻卷。
从观景台再往上爬,石阶更陡峭且狭窄,有的地方仅能容半只脚掌,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手脚发软、满头大汗时,我们方来到被称为“天下第一铁顶”的老爷顶。这里海拔1570米,和武当山的“金顶”一样,也有一座建造在山巅上的道观,并被称为“南金顶武当,北铁顶太行”。这座“天下第一铁顶”道观,不仅有巨大的铁鼎和铁人像,连殿顶都覆盖着铁瓦。导游说,没有人知道这些建筑建于何年,但最少可以追溯到隋唐。当年上山只有一条猿迹小道,庙顶的铁瓦都是绑在山羊背上一块块驮上去的,而千余斤重的铁鼎和巨大的祖师铁像又是如何上到山顶的?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站在山上往下看,虽有薄雾翻腾,仍能看出回龙峡谷形若巨盆,貌比苍龙、绝壁千仞、鬼斧神工,作为“太行八陉”中的白陉,回龙峡谷名不虚传。
回到新村,在村民家吃了一顿有滋有味的农家饭,餐后,脆甜的柿子让我们赞不绝口。我摘了60个带绿叶的磨盘柿子,分装在两个山桃树枝编的篮子里,满载而归。
太行山的柿树生长在贫瘠的山坡上,索取很少,却年年为人们奉献甘甜,被称为“铁杆庄稼”。即使到了冬天,在白雪的衬托下,虬龙般的柿树上还挂着几个鲜红的柿子,给捉虫的鸟儿留下过冬的食物。顶天立地,无私奉献,这,不正是张荣锁精神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