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沙澧》文艺副刊是漯河文学文艺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本刊的宗旨是一如既往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传播先进文化不遗余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备足后劲。因此,我们将对那些有创作潜力的沙澧写手加大扶持力度,对水平较高的作品将集束刊发;也会不定期推出各类体裁、题材的专版,甚至会推出个人专版,并为其举行作品研讨会等。敬请关注。
■贾 鹤
对华文菲印象深刻,是在水韵沙澧读书会举办的一次读书分享会上。她说的这样一段话打动了我:“年轻的时候,我是一名个体工商户,为了生计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孩子们大了,我也光荣地成为一名全职主妇,却偏偏爱上了读书和写作。很多人总是问我:读书和写作是为了什么?我也曾经多次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最初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丰富,后来是为了影响孩子们,现在是能让我的晚年生活不乏味。”她真诚的话语让我感动,眼中闪现的光芒让我震撼。已至不惑之年的她,没有把自己湮没在生活琐事中,而是以书为伴、以文为友,让自己活得很阳光。这几年,她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创作了一批充满温情的心灵散文。
她的文字朴实、诚恳,带着家常的温情,就像认识多年的老友,踏实、妥帖。比如她在《老花镜》一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一个星期天,我突然发现母亲的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红褐色的镜框很是普通,但母亲戴上便有了几分知识分子的模样。我好奇地问母亲:‘娘,你咋戴了眼镜?谁买的啊?’母亲淡淡地说:‘是老花镜。你们上学了,没人帮我纫针,恁爹就给我买了老花镜。’我缠着母亲取下来,自己戴上试试,却觉得头晕眼花,连走路也不会了。母亲的话意味深长,我听后如吃了一口青苹果般酸涩。我们不帮母亲纫针,不是她不需要了,而是儿女们靠不住了……”这样不动声色的述说,却有着强大的共情力量。岁月无情,我们往往浑然不觉。而生活会在某一个意外又自然的瞬间,让人从亲人身体的无声变化中瞥见时光流转,然后对世事和人生有更深的感怀。但这种感怀又不是悲伤的或无奈的。她在结尾用同样温情的文字给自己的感叹作了完美的注解:“如今,我的老花镜也时时陪伴着我,看书的时候得先寻找它,外出时要随身携带。老花镜带给母亲缝补的专注、带给我看书的专注。专注的神态是美的,那种美是自然流露的成熟之美。希望自己蕴含父母的慈爱,戴着眼镜看待世界、看待孩子、看待身边的林林总总,放大美、清晰爱,让岁月静好在有生之年缓缓流淌。”这样的文字阅读起来让人非常舒服,一看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她的文字善于抓住生活的小细节,从细小处体现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看华文菲的微信朋友圈,那精心烹制的美食、看过一本好书的感悟、坚持健身打卡的自律、和朋友把酒言欢的欢喜等,会让人感叹她竟能将琐碎的生活过得如此有滋有味、活色生香。从中也可以看出,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心存满满幸福感的人。而心存幸福感的人会以充满爱的眼光看世间万物,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冰霜雨雪都是自然的馈赠,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她在《雪夜情怀》里这样写道:“城市接纳了雪的调皮,也接纳了风的肆虐。接纳就是爱的体现,有了爱,关系就变得融洽起来。两旁的高楼里透出星星点点的灯火,我知道,那每点灯火里都藏着一个故事,每扇窗子里的主人都在讲述着自己或快乐或忧愁的故事。”这些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对生活有点点感悟的慧心女子。她没有被柴米油盐湮没,也没有被日复一日的琐碎磨去光华,在照顾一家人衣食起居的同时,还能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一定经过了漫长的心灵跋涉才找到了自我提升之路。她在《读书有感》一文中详细列出了自己一年来计划要看的书以及怎样实施读书计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静心读书,让她沉静,能更加从容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书籍让她在平凡的生活之外找到了理想和热爱,让她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她努力做生活的歌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她在《父亲的墨斗》一文中,用一只小小的墨斗来折射出父亲正直、认真、踏实的秉性;她在《说不尽的家国情怀》一文中,将奶奶的讲述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汇聚成心中说不尽的家国情怀,并把这些情怀化为文字,让自己的后代和更多的人去体会、去感动;她在《幸福的年味》一文中,以过年方式的今昔对比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得出了“富裕的生活像一把鞭子,把过去浓香的年味赶到了记忆里。我在记忆的夹缝里回味着童年那绕心的幸福年味”的生活感悟。
华文菲的创作偏重散文,偶写诗歌,很有质感。从她发表的部分作品可以看出,她对某些宏大的题材把握还不够,写作时容易面面俱到,语言也不够凝练。这或许与她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有关,但勤能补拙,相信假以时日,她一定会到达心中那文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