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广
寒假来临。在目前全国疫情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学生该怎样度过一个平安有意义的假期呢?
全市中小学生和家长应克服麻痹思想,增强防范意识,做好个人日常防护。落实“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措施,保持个人和居家卫生;养成“分餐、少聚集、用公筷”等良好习惯;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按照学校要求如实报告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外出活动,就地过节,通过网络拜年,降低传播风险;做好体温检测,按照时间节点尽早打加强针,建立免疫屏障。
加强安全教育,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假期里,中小学生单独居家、外出机会较多。家长和学生都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消除意外伤害隐患。家长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消防安全、防盗自救等方面的教育;要掌握孩子外出游玩区域、结伴对象、交通方式等信息,确保孩子安全。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生要配合学校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规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自主科学制订假期学习计划;加强锻炼,预防近视和肥胖,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寒假。
教育部日前致信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建议家长们在假期做好三个“关注”:一是关注自主发展,不把假期当学期,与孩子共同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寒假计划。二是关注亲子陪伴,真正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样。三是关注身心健康,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培养兴趣、传承文化、孝亲敬老、劳动实践,注重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控制家庭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督促孩子健康上网。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温馨提示,家长和孩子要互相提醒、共同落实。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一生的事业。家长要认真学习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承担起责任,与孩子拉近距离、增进感情,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