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增瑞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路过临颍时,发现一个村子晚上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发出“嗡嗡”的声音。出于好奇,乾隆让跟随的大臣去探个究竟。大臣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回禀说这里姓刘的村民家家都在用纺车纺线。乾隆皇帝听了连声称赞。从此,这个村子的村名就叫纺车刘。
这是在临颍县巨陵镇纺车刘村流传的村名来历故事。这个传说有多种版本,但都和纺车、纺线有关,说明传说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及民国初期,纺织业是临颍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临颍县文史资料》中钱理之《颍布、颍绸兴衰记》一文记述,清末和民国初年,临颍织布业以城东岗上各村最为发达,几乎辐射到全县甚至鄢陵、舞阳等周边地方。农民十几人乃至几十人自愿结合为合作组织,有专人到城里买线或者卖布,是一种原始的集约化管理方式。
到农闲季节,一些家庭妇女也会自行买棉花纺线,然后卖给城内经营纺织品的商户,以赚取加工费贴补家用。据《临颍县文史资料》中张洛蒂《荒村旧事》一文记述,一些没钱买棉花的农村妇女,可以到集市上经营纺织品的商户那里赊一二斤棉花纺线,卖了钱后再偿还本金。
临颍加工的布匹和绸缎一般销售到中国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以临颍的山西、陕西客商最多。明朝末年,客商们捐钱在县城西南建造了一所山陕会馆,用来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等。
为什么明清时期临颍县纺织业会如此发达?这与当时朝廷的大力推广和迅速增长的人口有关。据《明史·食货二·赋役》记载:“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朱元璋推广棉花种植主要是为了增加赋税。据民国四年《重修临颍县志》记载,明代洪武二十四年,临颍人口仅1.1293万人,至清代宣统元年,达到22.8759万人。迅速膨胀的人口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分工模式,以及明清妇女缠脚盛行,不适宜田间劳作,而纺线织布恰巧为这些家庭妇女提供了创造劳动价值的好方式。
“老人们常说,农村有三种好听的声音,一是纺花车声,二是孩子的哭声,三是小学生的读书声(张洛蒂《荒村旧事》)。”可见当时的纺织盛况。凭着临颍广大妇女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临颍县所产之“颍布”成为纺织品的品牌,闻名遐迩。据《重修临颍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九年,时任县令李实规定在县城及其他十六个较大村镇设立集市,鼓励村民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当时临颍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
让人感兴趣的是,明清时期临颍县如此多的人和村庄都参与了纺线织布的劳作,为何独独纺车刘村一个村庄留下了与纺织行业有关的村名呢?这说明纺车刘村的女性纺线水平高,纺出了声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的纺织劳作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年轻一代甚至已经不知道纺车为何物,但是纺车刘村村名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保存下来,静静地讲述着村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