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会上的民俗表演。(摄于1998年)
■文/图 赤水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民间有吃汤圆、挂花灯、观“社火”的习俗。元宵节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尤其是各地的“社火”表演,成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元宵节活动通常为3天,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正月十五为高潮,延续到正月十六结束。
漯河的正月十九会为豫中南独有。漯河地处中原腹地,发源于豫西山区的沙、澧河在此交汇后蜿蜒东去。清朝以前,这里是中原南北古驿道上的一个渡口和沙、澧河漕运码头。1906年(北)京汉(口)铁路通车后,随着外地客商的纷纷涌入并建立商号,工商业及转运业快速发展,河岸边店铺林立,呈现出一派繁华兴旺景象,常住及流动人口迅速超过郾城县城。
当时漯河隶属郾城县管辖,西距郾城县城约1.5公里,并隔沙河相望。因为每年传统的元宵节活动是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了避免与官方举办的活动相冲突,漯河商会就决定将元宵节的娱乐活动延期至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举行。大约在1912年左右,正月十九会逐渐约定俗成。每逢节会,郾城及临颍、西华、商水、西平等县的民间艺人都聚集于此,耍龙灯、舞狮、高跷、旱船、肘阁……传统“社火”表演应有尽有。艺人们走街串巷、载歌载舞。每当行至较大店铺前,店主就要燃放鞭炮,在门前放一长凳,表示欢迎。演出结束后,需要封赏钱、纸烟、点心等表示谢意。前来赶会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漯河的正月十九会实际上是元宵节活动的延续,迄今已有约110年的历史。1948年漯河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长期以来,除民间活动外,文化部门组织的“社火”展演活动也都在正月十九这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