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张海燕
2017年,父亲母亲便跟弟弟在北京生活了。那一年,母亲63岁。
离开家乡的母亲对京城的生活很不适应。她本来是敏感性皮肤,到北京后水土不服,身上经常生出成片成片的大疙瘩,痒得让人受不了。说来也怪,只要回到漯河,她身上就一点儿也不痒了。
正常情况下,我每年寒暑假都去北京看望父亲母亲,他俩每年也会经常回来。但这两年多来因为疫情原因,我一年也难得去一次,父亲母亲也不能经常回来。每次去探亲,母亲都点名让我捎点儿家乡的牛肉、烧鸡、瓜子、老豆腐等。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平常无奇,但对母亲来说却弥足珍贵。她说,在北京买的这些东西吃起来总和老家的味道不一样。
以往他们回来,会在城里住几天,看望一下亲戚朋友,再回老家住上几天。有一年母亲春天回来时,我从高铁站接到她后走了长江路和嵩山路,当时梨花正开得雪白。母亲随口说了句:“哎呀,这梨花真是漂亮!还是咱漯河好,就连梨花都比北京的好看。”
有时,母亲会让我给年过90岁的姥姥捎些北京的特产或她认为好的东西。姥姥自然也非常挂念千里之外的母亲,每次我去北京时都要我给母亲捎她亲手种的蔬菜和晒的干菜等。无论她母女俩谁让捎什么,我都想尽办法捎到。有一次,看着姥姥让我给母亲带的大倭瓜怎么也塞不到行李箱里,我觉得很好笑,但仍想办法带过去了。我非常乐意给她们捎来带去的,因为我带的是她母女俩的亲情密码。作为女儿,能吃上母亲亲手种出来的菜,内心该是多么的满足和开心啊!
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时,我说现在年轻人都愿意待在城里而不愿意回老家生活。可母亲目光坚定地说:“我就愿意回老家待着。”看到母亲怅然的神情,我知道,那是属于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