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5月24日 星期

文化路的记忆


■特约撰稿人 温媛媛

我特意拐到文化路,因为想念。

现在的文化路,宽敞、整洁,一眼望去,让人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学校、广场、菜市场、花市、鸟市,小吃店、服装店、文具店……文化路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市井生活写真集。

每每走在文化路街头,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上初中的我戴着副近视眼镜,推着辆斜梁自行车,慢吞吞地走在体校东边的路上,在寻找记忆中的一扇门。我一直往前走,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是的,文化路有我的童年,是我小时候放飞梦想的所在和长大后快乐的源泉。

曾听一位长者讲,漯河一中曾有过初中部,学校南门外是大片的麦地,北门是正门,文化路的校门是后开的。在校园里,每天都能定时闻到二纸厂释放的臭鸡蛋味儿。

曾经,漯河一中在我的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上初中时,我的目标就是能考上漯河一中。只可惜,我无缘进入这座梦想中的学校,但我的两个表弟和一个表妹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如今都发展得很不错。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表弟家玩,无意中看到他的文具盒背后刻着八个字:一中一中,勇争第一。当时我就想,这所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学习氛围一定很浓。如今,我的表姐在这所学校教学,令全家人都感到很自豪。

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化路两旁全是柳树。每年四五月份,放学后的我们就穿梭在柳枝垂地的绿帘间,追着满地的柳絮儿跑。路边儿的柳絮儿大团大团的,好像天上的云朵。我们追呀追,好像在追一个梦。待你觉得追到它时,使劲一抓,它竟被风吹散了。

那时,文化路东的广场被称为南广场、漯河体育场、人民广场。我当时就读的许慎小学就在南广场北边。我们上体育课就在南广场。那里有嫩绿的草坪、宽敞的跑道,我和小伙伴们曾经无数次在那里做游戏。记忆里,父亲好几次带我去南广场放风筝,但从来没有成功放飞过。我们跑累了,就开始研究失败的原因究竟是因为风筝的尾巴太长还是太短、头太轻还是尾太重。我和父亲坐在草地上研究了很久,也来来回回尝试了很多次,但风筝就是飞不起来。多年后,我遇到了我家先生,没想到他竟是放风筝的高手。每当看到他带着两个女儿在如今的双汇广场将风筝放飞到高空时,我就感到很欣慰,似乎填补了小时候的一个缺憾。

曾经的南广场、漯河体育场、人民广场如今已更名为双汇广场,一切都已翻新重建。每当晨曦初露或夜幕降临,人们便会聚集到这里,或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或激情高歌,或吟诵经典,或吹拉弹唱,过着丰富的文化生活。

工作之后,每每走在曾经的南广场,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趣事。那时候,在酷热的夏季,放学能吃上一包“冰花”,心里就像下了一场雨般爽快;那时候,放学要等好朋友一起步行回家,一路上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家了;那时候,每当同学过生日,我们就在学校门口众多的礼品店挑选礼物和包装纸,再让心灵手巧的店主弄个漂亮的拉花,美极了;那时候,早上上学前在门口买上两角钱一碗的胡辣汤外加一角钱的油饼就吃得很饱,然后开开心心进学校;那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家住在南广场西北角的一座院子里,清晨那淡淡的薄雾、中午那大大的太阳、傍晚那昏黄的灯光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忘都忘不掉——那时候的我们纯朴善良、简单活泼,开心就哈哈大笑,难过就咧嘴痛哭。

文化路夜市始于何时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夜市上那一家家好吃的擀面皮、麻辣烫、秘制鸡翅、白吉馍、小鱼汤、芝麻叶豆腐脑、鸡蛋灌饼、雪花酪……哪个都想吃,哪个都好吃,吃哪个都要排队。每次和朋友一起去,我们都会犹豫不决,怕错过好吃的美食。文化路夜市曾经是许多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它不仅充满了烟火气息,还是时尚的集散地。如今,夜市虽然向南搬迁了,但依旧是我常去的地方。

文化路的报亭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那个信息不太发达的年代,报亭是我获悉天下事的途径之一,那里的《少男少女》《读者》《时代青年》《故事会》等都是我的最爱。手里的零花钱一旦攒够,我就会兴冲冲地或步行或骑车去逛报亭。文化路北头路西的报亭老板很会做生意,很多时候,我同时想买多本杂志,老板便会优惠块儿八毛,留给我个念想,下次买书我便还想去他那里。如今的文化路一个报亭都没有了,总觉得少了些文化味儿。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