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强
昨晚,父亲走进了我的梦中。醒来后,我心绪难宁。
父亲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的一生可以用“倔强”二字来总结。因为他的倔强,我和他都享受到了人生的“红利”。
“人必须得上学!”这是父亲倔强的想法。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说,读书不全是为了自己,一定会影响下一代。我当时还小,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学一到四年级叫“完小”,五到六年级为“高小”。大部分人读完完小就不错了,能上初中的人在生产队里俨然就是“知识分子”了。父亲就是他们眼里的知识分子。他告诉我,那时候他就倔强地认为:上学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父亲当时考上的是县重点中学临颍二中。现在想来,如果没有父亲临颍二中的光环,他就不会成为村里的信贷员,更不会改变我们一家人的命运了。
知识改变命运。1973年,镇里银行要招聘一名厨师。父亲听说后,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很快学会了做饭,成为一名炊事员。两个月后,银行里的职员不仅对父亲的厨艺赞不绝口,还夸他食堂的账目也记得清楚。父亲很珍惜炊事员的工作,他倔强地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在这个岗位上也能有所作为。他一直坚持着,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于,1984年,他如愿成为银行的正式员工。转正那天,他买了一个海燕牌搪瓷缸作为纪念。如今,这个搪瓷缸被我收藏着,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父亲,也禁不住眼角湿润。
2005年,我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信阳市明港镇,成为一名基层部队军官。当时我向父亲抱怨说:“在明港这个小地方太浪费青春了。”父亲却教导我说:“我从21岁到31岁,10年时间都在围着锅台转,最后不也转正了?你能穿上军装是多光荣的事情,多少人想穿还穿不上呢。无论在哪里,你必须扎下根、沉下心,努力学习、努力锻炼,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事实证明,父亲是对的。无论在哪里,只要努力,就有梦想实现的那天。
2012年我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刚开始,我对自己的工作安排不太满意。这时,倔强的父亲又教导我:“在哪儿工作都是锻炼!你要记住,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要做个好人,踏踏实实工作。”正是父亲的教导和鼓励,让我对待每项工作都认真、细致,甚至有同事说我“较真儿”,说我“倔强”。
父亲退休后,他最爱听我讲工作上的事情。当我取得一些工作成绩时,他会肯定并对我鼓励有加;当我情绪低落时,他会耐心地帮我分析问题,引导我走出迷茫。
2018年,父亲罹患肺癌,我心如刀绞。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昨夜,在梦里,我问父亲:您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