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峰
近日,回到乡村老宅,看着屋内父亲的照片,我忽然簌簌泪下。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2年了,每当我累了倦了,闭上眼睛想要偷懒的时候,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辛劳的一生。
父亲是个勤劳的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他犹如一个钟摆,从未停止过摆动。他更似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为家庭和子女耕耘一生、劳累一生、奉献一生,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父亲为了养家,种地之余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垒过墙,跟理发师傅打过杂、学过理发,随着乡间的小剧团唱过戏、吹过笙,外出打过工、做过小生意,蹬过人力三轮车接客拉货……为了生活,他跑遍了漯河周边地区,在生活最艰难时期,最远还到过新疆谋生。
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在田里赶牛犁地的样子,记得父亲在地里割麦子、拉麦子满脸是汗的样子,记得父亲在月光下剥玉米的样子,记得父亲吹笙唱戏的样子……现在,我也做了父亲,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才渐渐明白他的不容易。我越是理解他,就越是想念他。
记得上初三那年暑假,家里种了三亩西瓜。卖西瓜的日子,凌晨四点要采摘西瓜,为了多卖钱还要赶着驴车到二十多公里外的临颍县城去。中午一点多的时候,车上只剩了两个西瓜,这两个西瓜就是我和父亲中午的口粮了。这时,一个回头客又来买瓜了,他说我们的西瓜特别甜,想多买几个。父亲说卖完了。买瓜人看到车上的两个西瓜后说:“把这两个卖给我吧。”父亲看看我、我看看他,为了多卖钱,我们就答应了。回家的路上,我俩又热又饿又渴,路上又没有遇到卖吃的喝的,父亲就在地里折了一棵玉米秆嚼一嚼挺到了家。
父亲是一个开明有远见的人,他鼎力支持我完成学业。在那个能吃饱就不容易的年代,他咬着牙供我和妹妹上学。曾记得他说过:“不吃文化的苦,就要吃劳动的苦。”父亲是矛盾的——他教育我从小爱劳动,可又担心把我累着;他教育我勤俭节约,但又怕我渴着饿着;他责罚我做错了事,却又心疼我挨打,但最终还是打了。
父亲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心里只想着让家人生活好一些,而苦了自己。他年轻的时候每日辛勤劳作却没有享受到什么,给家人买了好吃的自己却不肯多吃一口。当我们生活条件好起来的时候,父亲却病倒了。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我一直陪在他身边,带他去看病、旅游,才发现劳累了一生的父亲竟然很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父亲的离开,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每一个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