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幸福
受降路西段老窑坑附近有条连结受降路与老街的南北窄路,叫东安街。新中国成立前,东安街南端靠近老街处宽阔的场地上,用竹竿和席子搭着棚子,叫东安书场。
书场东边、老街南斜对面是中华大舞台和中华大戏院,漯河周边的知名戏班子竞相到这里参加演出。书场周围的店铺和摊点大多经营戏曲专用的东西,如戏衣、头盔、髯口、道具和笙、箫、唢呐、锣鼓等。书场往西南行几百米,便是全国几大牲畜交易市场之一的牛行街,每天买卖牲口的人熙熙攘攮;向北走几百米,便是沙河的几大码头,船只桅杆林立。来往的行商、开店的老板、卖吃卖喝的摊主以及船工、搬运工皆在此盘亘,老街这一带可谓繁华,称得上是“中原小上海”。
既然叫书场,当然以说书为主。东安书场内各自搭成的席棚,分别表演大鼓书、坠子书和评书等,说的书是岳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其中说得最好的,是家住新华街回民巷的杨子仁。他讲的《隋唐演义》很是精彩,每讲到高潮处,总会赢得阵阵喝彩。
东安书场最大的特点是有钱无钱都可以来听书。进棚没有门票,听书人可以自由出入。说书人讲到关键处,会拍惊堂木说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时,收钱的伙计便端着盘子过来了,请听书人打赏,一分二分不嫌少,一毛两毛不嫌多,若真没有钱,不掏也没事,权当捧个人场儿。当红的书棚日夜不关,爱听书的人饿着肚子也要待在棚里听书。
除了说书的,东安书场还有耍把戏卖艺、吞宝剑火球的,有走街串巷耍嘴皮子卖膏药和大力丸的,有耍猴的、捏面人的、玩木偶的和卖豌豆糕糖葫芦的……放“洋片”的摊子最受人欢迎——一个用黑布罩住的木箱子,把几十幅画片左右拉动,看的人从凸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因为画片大多是西洋画,故称“洋片”。
公私合营时,这些说书人被合成了一个说唱团,后又与中华大舞台和中华大戏院的演员合在一起成立了漯河市豫剧团,并在受降路东头靠近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地方盖了当时很漂亮的大剧院。中华大舞台成了工人文化宫,中华大戏院成了老街百货大楼。没有了说书的,那些杂耍游戏也随着破“四旧”消失了,东安书场也成为当时漯河最大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