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锋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儿子背诵袁枚的这首小诗时,我想起了童年捕蝉的情景。
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炎热的夏季,知了在树枝上鸣叫,儿童的顽皮与好奇心驱使我们制作工具捕捉它们。由于树枝太高,我们够不着,就想了一些办法。有时会找一根长竹竿,在一端绑上一根细竹条,弯成椭圆形,再在上面缠上几层蜘蛛网。看准一只蝉,慢慢地凑近,等蝉发现时,振翅一飞就粘到蛛网上了。蝉拼命地叫、拼命地挣扎,偶尔也有把蛛网挣破逃掉的时候。
还有一种方法,让我们一抓一个准,不过得冒些风险——取马尾鬃。树荫下拴着几匹马,我们先去薅一把草,一只手拿着喂它,另一只手在马背上挠痒痒,然后趁马放松时在从它尾巴上拽两根鬃毛。将取来的马尾鬃挽成一个鸡蛋大小的活结,绑在细竹条上,慢慢地凑近蝉。等它的前两只爪子伸进圈套时,用力一拽竹竿,它就被我们逮到手了。蝉在马尾鬃的束缚下鸣叫着,在竹竿头上飞来飞去,却怎么挣扎也逃不掉。
捉到蝉后,我们会把蝉翼用手指掐断,或是用一根长线拴住让它在地上爬行。蝉虽然在树枝上叫得很欢,但到了我们手里就变成哑巴了。为了让它鸣叫,我们就用手挤捏它的振动膜,让它发出断断续续的蝉鸣。这种被动发出来的声音,远远没有自然鸣叫的声音好听。
童年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是朦胧和美好的。如今能够想起来的都是在脑海里抹不去的场景,我常常把它打捞起来、展开回味,给当下的生活带来一些惬意的色彩。不知袁枚作诗时,是否也回忆起童年捕蝉的情景……